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江蘇省人民政府近發布《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規劃指出,著力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業。優化海上風電開發布局,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鞏固放大鹽城國家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效應,推動海上風電設備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MW以上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集中監控及智慧風場管理系統、風電控制系統及設備、構建集技術研發、裝備制造、風場應用和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持鹽城、南通、連云港海上風電開發,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以下為通知及規劃原文: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
“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
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作為地球大的資源寶庫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江蘇臨海擁江,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為培育壯大我省海洋經濟、提升海洋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好發揮海洋經濟對全省經濟的關鍵支撐作用,促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依據《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16-2020年)》《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今后五年指導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省海洋經濟呈現總量提升、結構優化、動力增強的穩健發展態勢,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增長點,為“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笆濉逼陂g,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由“十一五”末的3551億元增至6406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8.6%提升至9.1%,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由9.0%提升至9.9%。其中,沿海三市南通、鹽城、連云港海洋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684億元、914億元、64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5.3%、19.4%、27.0%提升至27.4%、21.7%、29.7%。
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海洋產業結構更加優化,2015年全省海洋產業增加值2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3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81億元,三次產業占比為4.5:47.4:48.1,海洋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海洋第二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品數量和產值約占全國1/3,海洋船舶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等主要指標穩居全國首位;海上風電(潮間帶和近岸海域風電)裝機容量規模全國居首;海洋交通運輸能力大幅提高,沿海沿江億噸大港數、貨物吞吐量均居全國。
涉海園區載體建設取得突破。到2015年,全省涉海類園區超過30個,形成三個特色鮮明的區域帶,沿海北部側重發展港口物流、海洋漁業等產業;沿海中部做大做強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產業;沿海南部和沿江重點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南通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鹽城大豐港城經濟區、濱海港城經濟區等涉海園區加速崛起,連云港徐圩新區、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等涉海經濟園區快速成長。創建首批省級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園區,有力促進了海洋產業集聚發展。
海洋基礎設施功能更加健全。港口建設取得新進展,南通港洋口港區、啟東港區獲批一類開放口岸,洋口港區15萬噸級、呂四港區10萬噸級航道開工建設,洋口港區碼頭接卸LNG大型船舶超過100艘,通州灣港區2個5萬噸級碼頭主體竣工。鹽城“一港四區”加快建設,建成19個萬噸級以上碼頭,響水港區一類口岸臨時開放獲得國家批準。連云港“一體兩翼”組合大港基本形成,連云港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徐圩港區、贛榆港區10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灌河港區5萬噸級航道投入試運營。涉海交通體系日臻完善,海洋鐵路、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建成通車,連鹽、滬通鐵路建設進展順利,連淮揚鎮、徐宿淮鹽鐵路開工建設。臨海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沿海地區“三縱五橫”干線公路網絡基本建成。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延伸到南通(天生港區)。沿海灘涂圍墾開發步伐加快,完成灘涂匡圍51萬畝。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萍寂d;睾推脚_建設穩步推進,組建海洋裝備和海洋生物兩個產業技術合作聯盟,成立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江蘇省新能源淡化海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淮海工學院海洋藥物活性分子篩選重點實驗室和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海洋科技研發平臺和機構。2014年,江蘇被財政部、國家海洋局列入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省,重點支持的海洋工程錨泊系統超高強度R5系泊鏈、海洋工程裝備高性能涂層材料、海洋水聲儀器等研發及生產等項目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建立“海域-流域-控制區域”3級水污染控制體系,嚴格控制各類污染物排放。加大海州灣、灌河口、蘇北淺灘等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力度,入海污染物負荷有效削減,近海、遠海海域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實現沿?h級全覆蓋,建成海洋立體觀測網。加大海洋生態修復力度,建立海州灣、小洋口、海門蠣岈山等3個海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