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發布,綱要指出,江蘇省將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全面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有序推進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_發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陸上風電平價項目,打造海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原文如下:
江蘇省人民政府文件
蘇政發〔2021〕18號
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省軍區。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2月26日印發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序 言
“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的關鍵階段。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目 錄
篇 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
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 1
章 發展基礎 1
第二章 機遇挑戰 11
第三章 歷史使命 14
節 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 15
第二節 著力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 16
第三節 著力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17
第四章 總體要求 19
節 指導思想 19
第二節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21
第三節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2
第二篇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26
第五章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26
節 構筑區域創新高地 26
第二節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 28
第三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29
第四節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30
第六章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31
節 優化人才培養開發體系 31
第二節 大力引進集聚高端人才 32
第三節 完善人才價值實現機制 32
第七章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33
節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33
第二節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34
第三節 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34
第三篇 聚力打造制造強省 積極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的
現代產業體系 36
第八章 全面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36
節 率先建成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36
第二節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39
第三節 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40
第四節 實施“壯企強企”工程 42
第九章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43
節 做大做強高端服務業 43
第二節 做精做優生活性服務業 45
第十章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平 45
節 強化現代產業體系金融支撐 45
第二節 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 46
第三節 健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47
第四篇 全面暢通經濟循環 積極拓展內需市場 48
第十一章 構建內需體系 48
節 釋放終消費潛能 48
第二節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50
第十二章 推進經濟循環暢通 51
節 提高供需體系適配性 51
第二節 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51
第三節 促進資源要素流動 53
第十三章 合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53
節 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 53
第二節 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樞紐 55
第三節 打造暢通經濟循環強大支撐體系 55
第五篇 深化東西雙向開放 加快向開放強省邁進 57
第十四章 優化全方位開放戰略布局 57
節 拓展雙向開放新空間 57
第二節 塑造開放發展新優勢 58
第三節 高標準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 60
第十五章 加快外資外貿提質增效 60
節 推進外貿創新發展 60
第二節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61
第十六章 賦能開發區創新提升發展 62
節 培植壯大優勢產業 62
第二節 全面增強體制機制活力 63
第六篇 奮力建設數字江蘇 有力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65
第十七章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65
節 發展壯大數字產業 65
第二節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 66
第十八章 優化布局數字社會 67
節 加強數字民生服務 67
第二節 推進數字城鄉建設 67
第十九章 著力建設數字政府 68
節 健全數字化政務系統 68
第二節 提升政府治理數字化水平 68
第二十章 構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69
節 優先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69
第二節 加力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升級 70
第七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71
第二十一章 繁榮發展鄉村經濟 71
節 全面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71
第二節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73
第三節 積極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73
第四節 多措并舉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74
第二十二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74
節 深入推進美麗田園鄉村建設 74
第二節 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 75
第三節 有效提高農村生活品質 75
第二十三章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76
節 完善鄉村發展支持體系 76
第二節 健全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機制 77
第八篇 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大力促進省域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 79
第二十四章 深入實施國家區域重大戰略 79
節 協同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79
第二節 強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 81
第三節 深入推動“一帶一路”交匯點高質量建設 82
第二十五章 統籌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84
節 積極構建江海河湖聯動發展格局 84
第二節 加快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84
第三節 全力推動蘇北地區振興發展 85
第四節 深化新時代區域一體化引領性實踐 86
第二十六章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87
節 增強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圈城市群綜合競爭力 87
第二節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89
第三節 提高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水平 90
第九篇 統籌基礎設施建設 切實提高服務保障和支撐能力 92
第二十七章 構建多層次樞紐體系 92
節 優化樞紐城市布局 92
第二節 著力發展樞紐經濟 93
第二十八章 構筑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94
節 完善綜合交通大通道 94
第二節 優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94
第三節 提升客貨運服務體系 96
第二十九章 著力增強能源安全保障 97
節 進一步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 97
第二節 協調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97
第三十章 強化現代水利支撐 98
節 鞏固提升防洪除澇能力 98
第二節 加強水資源調配 99
第三節 扎實推進民生水利建設 99
第十篇 全面提升人口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01
第三十一章 建設現代化教育強省 101
節 不斷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 101
第二節 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共享 103
第三節 大力提高教育質量 104
第三十二章 高標準推進健康江蘇建設 105
節 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 105
第二節 完善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 106
第三節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08
第三十三章 實施積極的人口發展戰略 109
節 更加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 109
第二節 加強人口精準服務管理 110
第三節健全家庭發展支持體系 111
第十一篇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不斷創造人民期盼的幸福生活 112
第三十四章 持續深化富民增收 112
節 積極增加居民收入 112
第二節 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113
第三十五章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113
節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113
第二節 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114
第三節 積極提高就業質量 115
第三十六章 加強社會保障能力建設 116
節 健全社會保險制度 116
第二節 提高住房保障供給能力 117
第三節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118
第三十七章 筑牢民生發展底線 118
節 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18
第二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同鄉村振興
有效銜接 119
第三節 深化對口支援協作合作 120
第三十八章 促進重點群體共享發展 120
節 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120
第二節 保障兒童優先發展 121
第三節 完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121
第四節 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能力 121
第五節 關心支持青年成長發展 122
第十二篇 大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23
第三十九章 彰顯“水韻江蘇”生態魅力 123
節 優化生態空間形態 123
第二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125
第四十章 切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125
節 精準協同實施環境治理 125
第二節 有效防控重大環境風險 127
第三節 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 128
第四十一章 加快發展綠色經濟 129
節 加強資源利用 129
第二節 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130
第三節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 131
第四十二章 共同建設美麗宜居幸福家園 132
節 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 132
第二節 構建綠色便捷美好生活圈 133
第十三篇 繁榮發展先進文化 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
文明程度 134
第四十三章 強化思想價值引領 134
節 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 134
第二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5
第三節 大力弘揚社會道德風尚 136
第四十四章 彰顯江蘇文化特色魅力 137
節 加強文化傳承創新 137
第二節 高品質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示范樣板 138
第四十五章 創新發展文化事業產業 139
節 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139
第二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39
第三節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140
第四節 增強江蘇文化國際影響力 141
第十四篇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激發現代化建設持久動力
和活力 143
第四十六章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143
節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 143
第二節 全面完善產權制度 145
第三節 保障市場公平競爭 145
第四十七章 培育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146
節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146
第二節 引導推動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 147
第三節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147
第四十八章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148
節 優化提升政務服務 148
第二節 推進財稅金融改革發展 149
第三節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149
第四十九章 完善全面深化改革長效機制 150
節 突出改革系統設計 150
第二節 注重改革集成突破 151
第三節 健全改革激勵機制 152
第十五篇 聚焦民主法治建設 加快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
能力現代化 153
第五十章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153
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53
第二節 推進全面依法治省 154
第三節 健全完善監督體系 156
第五十一章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157
節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 157
第二節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158
第三節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159
第十六篇 守住安全發展底線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蘇 161
第五十二章 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161
節 堅決捍衛政治安全 161
第二節 全力保障經濟安全 162
第三節 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163
第四節 維護網絡空間安全 163
第五十三章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 164
節 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 164
第二節 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164
第三節 系統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165
第五十四章 進一步提高社會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166
節 預防化解社會矛盾 166
第二節 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166
第三節 防控食品藥品安全風險 167
第五十五章 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167
節 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167
第二節 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168
第三節 健全物資儲備體系 169
第十七篇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凝心聚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
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70
第五十六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170
第五十七章 完善統一規劃體系 170
第五十八章 創新規劃實施機制 171
第五十九章 廣泛凝聚社會力量 172
篇 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
走在前列”新使命 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
章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江蘇經濟強的態勢更加拓展,百姓富的成色更加充足,環境美的特質更加鮮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風尚更加彰顯的發展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江蘇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有力有效推動國家重大戰略落地落實,不斷深化“兩聚一高”創新實踐,奮力推動“六個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在大戰大考中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綜合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突破10萬億元,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超過1/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元,位居全國各。▍^)之首。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59億元,年均增長2.4%。發展的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1.5萬元。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民間投資比重達68.5%左右。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進出口總額分別位居全國、第二。
經濟保持平穩健康運行。沉著應對外部嚴峻風險挑戰,聚焦“六穩”“六!惫ぷ魅蝿,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著力突出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著力強化體系建設和制度完善,牢牢守住穩定、安全、生態、廉政四條底線,有效降低中美經貿摩擦的不利影響,實現高基數上的穩中有進、進中提質。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勝利完成,254.9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年收入6000元目標,82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區)全部達標,6個重點片區和2個革命老區面貌顯著改善;助力對口幫扶支援地區102個貧困縣全部提前脫貧摘帽,8個省區近400萬人實現脫貧;“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深化,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力推進,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升到81%,國考斷面優Ⅲ比例達86.5%,國省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有效控制和緩釋金融及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國家重大戰略扎實推進!耙粠б宦贰苯粎R點建設走深走實,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獲批、形成115項制度創新成果,連云港海港、徐州國際陸港、淮安空港互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金三角”建設加快,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柬埔寨西港特區、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標志性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各級各類開發園區創新轉型邁上新臺階,向東向西雙向開放大通道正在遞進形成。堅決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環境整治和產業升級,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實施,國家交辦的生態環境清單事項率先完成整改,省級自查問題全面整改完成,騰退長江岸線60.3公里轉為生活、生態岸線,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設成果顯現,累計依法關閉退出低端落后化工生產企業4454家,化工園區定位由54個減少到29個,“重化圍江”治理取得重大進展。抓住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大力推動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綠色發展、公共服務和省內全域“六個一體化”取得新進展,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展開布局,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省際協作進一步加強,4條涉及江蘇的省際待貫通路段建成通車,65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就近辦理”,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實體經濟優勢鞏固增強。創新型省份建設成效顯著,南京輻射支撐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矩陣”作用充分發揮,未來網絡、“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重大原創科技成果持續涌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7.8%和46.5%,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8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30條優勢產業鏈整合效應不斷顯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提升,制造業規模約占全國1/8,兩化融合指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50%,生產性服務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重要農產品生產和供應穩定,糧食年產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口糧保持自給。市場主體達1238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5.8萬億元。4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90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成功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活動,資源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
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都市圈城市群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有效推進,南京首位度提升取得重要進展,蘇州、徐州、無錫等區域中心城市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和動力源,13個設區市均進入全國經濟百強城市行列,綜合實力百強市縣數量居全國。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9: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力有效,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完成20萬戶目標任務,農村改革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特色小鎮規范發展。持續深化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立健全,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推進,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加強系統謀劃、自主規劃,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新的突破,高鐵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鐵總里程達2215公里,從2015年的全國第十四位躍升至第三位,滬蘇通鐵路一期工程、連淮揚鎮鐵路、鹽通高鐵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車,南沿江高鐵、寧淮城際鐵路等交通項目加快落地,揚子江隧道、滬蘇通大橋、五峰山大橋、江心洲大橋等4個過江通道建成通車,6個設區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圍繞“八個更”要求,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4萬元,比2015年增加1.39萬元。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726萬人。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系統謀劃推動改革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普惠,義務教育逐步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和高水平大學資源供給不斷擴大,江蘇學生享有更多優質公平教育的機會,全省在校大學生數超過200萬人。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全覆蓋,待遇水平穩步提升,低生活保障標準率先實現以設區市為單位城鄉并軌。居民健康、養老、托幼、體育、扶殘助殘等發展水平繼續走在前列,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雙擁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邁上新臺階,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美麗江蘇建設強力推進。把美麗江蘇建設作為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江海河湖聯動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正在加快由局部好轉向整體好轉邁進,“水韻江蘇”魅力彰顯。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長江、淮河等重點領域水質明顯改善,河湖長制率先施行。太湖治理連續13年實現“兩個確!,13個設區市及太湖流域縣(市、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黃海濕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填補我國濱海濕地類空白。統籌推進美麗宜居城市和美麗田園鄉村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市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數量居全國前列,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數量居全國。
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叭龔娙摺蔽幕瘡娛〗ㄔO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加快發展,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成果豐碩,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江蘇段成為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拔乃囂K軍”整體實力持續提升,在全國有影響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紫金”文化品牌美譽度不斷提高。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重大先進典型持續涌現,“馬莊經驗”影響廣泛,文明城市數量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走在前列,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鎮常住人口比重超過15%,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0.2%。
省域治理能力攻堅突破。堅持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放管服”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不見面審批”改革成為亮麗名片,市場監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營商環境水平位居前列。武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江陰縣級集成改革試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等產生較大影響,科技體制、財稅金融、國有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依法治省不斷深化,全社會法治意識普遍增強。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有力推進,形成市級統籌協調、縣級組織實施、鄉鎮(街道)強基固本的市域治理鏈條,“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形成經驗做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取得實質性進展,得到國家層面充分認可,落后產能加快出清,應急救援能力持續加強,產業優化升級和本質安全水平協同提高。平安江蘇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推進,食品藥品等領域安全風險有效防范,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安全感達98.7%。與此同時,全面從嚴治黨扎實深化,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鞏固向好,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得到全面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群眾滿意度持續上升。
特別是2020年,齊心協力打贏極不平凡三場硬仗。堅決果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可知可控、精準防控,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本地確診病例清零,無因疫死亡病例、無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全力穩定經濟運行,大力推動復工復產,著力科學應對、精準施策,較早實現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正;,有力保障國家防控物資調度需要,率先恢復了經濟正增長,發展韌性和可持續性充分顯現,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前列。多種方式支援湖北抗疫,累計派出包括2800多名醫護人員在內的3100多人,圓滿實現“打勝仗、零感染”目標,全力支持北京、上海、新疆等地防控工作,勝利完成黨中央交辦的馳援任務,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政治優勢充分彰顯。面對罕見的“超強降雨”“超大洪水”,突出科學防汛、精準調度,加強風險預警和排查巡查,在梅雨季超長、客水超多、長江淮河突破歷史高水位的情況下,確保了河湖安瀾、糧食豐收和百姓安康,實現無重大險情、無重大災害、無人員因災傷亡、無重大損失。
總的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在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下,在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關于江蘇工作作出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目標引領,堅毅拼搏奮進,是各方面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的五年,是經受前所未有困難和挑戰,突破一系列難題、戰勝諸多風險考驗的五年,是牢牢把握重大機遇和發展主線,辦成一系列大事、取得標志性成果的五年。五年來,始終堅定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堅持系統性思維,注重規律性把握,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全省上下開拓進取的行動指南。五年來,牢記“為全國發展探路”的囑托,緊扣“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和“五個邁上新臺階”戰略引領,全面展開“六個高質量”工作布局,堅持改革創新不動搖,著力攻堅克難不懈怠,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奮力走在前列。五年來,緊緊抓住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加強自主謀劃,注重統籌提升,開展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實踐,加快塑造江蘇發展格局的競爭優勢。五年來,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加大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著力辦好民生實事和解決民生突出問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成色更足。五年來,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建立健全“三項機制”,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有效調動和激發,凝聚起廣大干部群眾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