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當前各地“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能源相關內容如下:
廣西
構建多元能源保障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積極穩步發展核電,適度發展清潔煤電。推進全區城鄉用電“一張網”,加快綠色智能電網建設,增強農村、邊遠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理順油氣管網體制,健全油氣管網體系,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加快綜合供能服務站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推動北部灣沿海能源綜合儲備基地建設,提升油、煤、氣等應急儲備能力。強化能源監測預警,保障能源運行安全。
云南
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綠色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源網荷”一體化建設,促進能源就地消納,完善能源產供銷儲體系。優先布局綠色能源開發,加快建設金沙江、瀾滄江等國家水電基地,加強“水風光儲”一體化多能互補基地建設,推進煤電一體化基地建設,化解電力結構性矛盾。優化電力輸送通道布局,加快骨干輸電網架和配網建設,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和先進制造業的電網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網改造升級,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優化提升西電東送能力。完善油氣管網規劃布局,推進全省油氣管道“一張網”建設,大力提高全省工業用氣占比,推廣天然氣利用。
黑龍江
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實施“氣化龍江”,推動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建設,統籌推進省內天然氣干支線管網建設,加快儲油儲氣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多層次天然氣儲備體系。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爭取建設以我省為起點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實現500千伏電網市(地)全覆蓋、220千伏電網縣(市)全覆蓋,完善電網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智能化升級改造,補齊農網短板,構建堅強智能電網。
江西
聚焦光伏、鋰電等領域,培育若干國際一流企業,打造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爭在高性能儲能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此外還要著力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堅持“適度超前、以電為主、多能互補”,推進一批支撐性電源點項目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建設第二回特高壓入贛工程,構建“一個核心雙環網+三個區域電網”的供電主網架,統籌推進油氣管網、新能源等項目建設。積極推行清潔能源,發展綠色建筑。大力發展節能和環境服務業,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陜西
推動能源化工產業清潔化高端化發展。實施煤化工延鏈強鏈行動,拓展煤油氣鹽多元綜合循環利用途徑,加快發展精細化工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進大型煤礦智能化建設,加大煤炭優質產能釋放,狠抓油氣產能建設,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調整優化煤電布局,積極發展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加快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加強輸氣管網、儲氣庫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電力外送規模。高水平建設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和延安綜合能源基地,推進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和產業化示范,著力構建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健全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綠色產業發展政策舉措,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園區綠色化改造。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開展陜南三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加強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和節約利用。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以環境容量定排污總量,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快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建設關中先進制造業大走廊,形成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氫能、核能、鋁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和優勢明顯的稀有金屬深加工基地。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促進新型業態健康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廣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互聯網+”新模式。
重慶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因地制宜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等,把空氣變財氣、青山變金山、綠水變富水、林地變寶地。強化綠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筑。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支持萬州及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走出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新路徑。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建設長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和長江生態環境學院,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持續推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完善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系統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大力發展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設施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