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發展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發電機高性能控制技術和基于大數據的風電場群智能運維裝備。
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重點布局昌平、房山、大興等區,力爭到2025年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營業收入5500億元。
支持能源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重點布局昌平能源谷、房山高端制造業基地、懷柔科學城中心區等區域,發展柔性輸變電設備、智能變電站成套裝備、配電網成套設備、儲能設備,推動智能變壓器、超導直流限流器和超導電機等示范應用;發展智能化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并網關鍵裝備,推動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裝備研制和產業化;鼓勵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建設能源互聯網云平臺、智慧能源數字孿生平臺,實現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設一批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和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園區。
北部研發創新與信息產業帶上的海淀區將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區塊鏈與先進計算、集成電路設計、醫藥健康等產業,打造承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載體和全球創新網絡的中國坐標;昌平區重點發展醫藥健康、綠色能源、智能制造與裝備等產業,建設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協同創新先行區、創新創業示范城、智能制造示范區;朝陽區發展信息內容消費、產業互聯網、區塊鏈與先進計算、智慧城市等領域,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化企業創新中心。
南部先進智造產業帶上的豐臺區加快構建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特色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軌道交通創新中心和航空航天創新中心;大興區重點發展醫藥健康產業,培育壯大氫能、商業航天等領域;房山區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與裝備、前沿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培育發展氫能、醫藥健康。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全球創新版圖重構以及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產業要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鞏固產業調整轉型的良好勢頭,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切實肩負起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本規劃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提出的高精尖產業主要涉及先進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是對“十三五”時期十大高精尖產業內涵的拓展和提升,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要求
(一)發展基礎
黨的十八大尤其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全市統籌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高精尖產業進入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新階段,為“十四五”時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發展能級實現新躍升。2020年全市高精尖產業實現增加值9885.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4%,較2018年提高2.3個百分點;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高。2020年高精尖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占收入比重7.3%。創建3個制造業創新中心、92個企業技術中心和8個工業設計中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腦科學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數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涌現出柔性顯示屏、國內首款通用CPU(中央處理器)、新冠滅活疫苗、5G+8K(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8K超高清分辨率)超高清制作傳輸設備、新型靶向抗癌新藥、手術機器人、高精密減速器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產業項目落地取得豐碩成果。落地投產新能源整車產線,建成全球網聯云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國內規模大的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8英寸集成電路國產裝備應用示范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數量全國領先,涌現出福田康明斯“燈塔工廠”、小米“黑燈工廠”等行業標桿。率先啟動建設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聚集全國半數以上網絡安全和信創企業。落地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節點、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安全態勢感知平臺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平臺。
產業提質增效邁出堅實步伐。2016年至2020年全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154家。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人均產值、規模以上制造業地均產值較2015年分別增長59%、19.2%;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人均營業收入較2015年增長99.1%。
京津冀產業協同開創全新局面。京津冀三地協同推進規劃共編、項目共享、企業互動、園區共建,“2+4+N”產業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副中心產業“騰籠換鳥”全面推進,積極對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汽車、醫藥、裝備、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的產業合作和項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二)形勢要求
“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北京高精尖產業仍將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從全球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和科技競爭更趨白熱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突破與交叉融合,將對產業轉型升級和變換發展賽道產生深刻影響;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將為北京高精尖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經過前期的創新積累和產業孵育,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進入了創新自主化的攻堅期、產業集群化的發力期和數字智能化的迸發期。
同時,北京高精尖產業綜合實力與首都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先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對本市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支撐不夠;從科技研發到落地轉化的創新閉環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產業持續發展動能不足;產業數據賦能與智慧提升的潛能尚待挖掘,新產業新業態倍增發展勢能釋放不夠;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產業鏈活力和韌性有待提升。
堅持世界眼光、高點定位,北京必須保持發展高精尖產業的戰略定力,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探索實踐具有首都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塑造參與全球產業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為遵循,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加快產業基礎再造提升、產業鏈條優化升級、智能綠色全面覆蓋、制造服務深度融合、區域發展開放聯動“五個突破”,推進動力轉換、效率提升、結構優化“三大變革”,實現高精尖產業質量、能量、體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支撐構建具有首都特色、高端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服務首都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縱深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我國提升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可控能力,更好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做出北京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提高科技創新轉化效能,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協調融合提高新業態活力,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高清潔生產水平,促進區域協同開放提高產業鏈韌性彈性,促進制造能力和服務能力跨區域共享提高產業資源配置效率。
堅持創新引領不動搖。全面對標全球產業創新前沿,著力發展引領技術創新、帶動能力強勁的行業,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競爭力和重要知識產權的全球頂尖企業,主動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前沿技術,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
堅持京津冀產業協同不動搖。立足京津冀全局謀劃產業布局,增強與天津、河北的全面深度聯動,促進三地產業鏈共建、供應鏈共享、價值鏈共創,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朝著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堅持高端智能綠色不動搖。保持疏解一般制造業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定力,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以更高、更優標準推動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產業,鞏固高精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節能減碳和綠色發展,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動搖。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于高精尖產業體系構建全過程,建設更高水平、更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實現關鍵環節自主安全可控,提升風險應對能力,把握發展主動權。
(三)發展目標
2025年主要目標:以高精尖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穩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醫藥健康等為新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的新名片,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國產化配套比重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發展更加顯著,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和國際產能合作邁向更高層次。
2035年遠景目標:在全國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基本實現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首都特點的高精尖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先進制造能力,廣泛形成智能、綠色生產方式,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圖片
三、打造面向未來的高精尖產業新體系
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和變換發展賽道機遇,培育跨界融合、協同共生的新業態;促進產業上下游貫通,構建研發、制造、服務等各環節聯動迭代的新鏈條;強化數字化賦能,打造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新范式。積極培育形成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四個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產業、四個創新鏈接的“北京服務”產業以及一批未來前沿產業,構建“2441”高精尖產業體系,打造高精尖產業2.0升級版。
(一)做大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
1.新一代信息技術
以聚焦前沿、促進融合為重點,突出高端領域、關鍵環節,扶持壯大一批優質品牌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布局海淀區、朝陽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力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5萬億元。
(1)人工智能。以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重點,構筑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高地。支持“卡脖子”攻關,全面突破智能芯片、開源框架等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建設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心、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平臺;力爭在數理與數據融合、類腦智能模型、新型機器學習、可解釋人工智能等方向躋身國際前列。支持“數據集”生產,建設數據生產與資源服務中心、數據專區,推動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高價值數據開放,引導社會單位通過數據交易、組建聯盟等方式共享數據集。支持“引領性”示范,建立測試評估機構,提升人工智能標準化能力;推動城市運行、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領域示范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創新發展示范企業。發展“深融合”產業,建設國家人工智能賦能中心,推動應用牽引創新;發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業態,培育3家左右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消費、人工智能+城市運行的千億級領軍企業,推動產業生態鏈基本完善;建設原始創新聚集區、示范應用先行區、先進制造前沿區、特色發展實驗區和創新提升拓展區。加大“強支撐”保障,建設人工智能產業中心、應用中心、產業聯盟及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實驗室;依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人工智能北京共識》等倫理安全規范落地,支持建設我國人工智能治理公共服務平臺,爭創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典范。
(2)先進通信網絡。推進先進通信網絡產品及關鍵部件研制與示范應用。支持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朝陽園等區域,實施5G核心器件專項,加快5G大規模天線系統、射頻芯片及元器件、濾波器、高端模數/數模轉換器等研發及產業化,提升中高頻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推動5G中高射頻器件產業創新中心和研發制造基地建設;前瞻布局6G(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相關產業,搶占6G標準高地,發展6G網絡架構、高性能無線傳輸技術、網絡覆蓋擴展與天地融合技術等方向,研制6G、衛星通信網絡系統等前沿產品。
(3)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以提升能級、聯動發展為重點,形成關鍵原材料、關鍵工藝設備和高端驅動芯片的上游產業集群,并向智能終端、超高清電視和汽車電子等下游產業貫通。支持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大興新媒體產業基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推進北京超高清視頻制作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北京超高清電視應用創新實驗室建設;研發4K/8K超高清視頻攝錄設備、編輯制作設備、編解碼設備;提前布局8K技術標準,加快8K超高清視頻制作技術研發。提高新型液晶材料、柔性顯示薄膜等配套能力,研發8K顯示驅動芯片、編解碼芯片、SoC芯片(系統級芯片)、3D結構光攝像模組、圖像傳感器等核心元器件,突破Micro LED(微米發光二極管)、高亮度激光等新一代顯示技術。支持超高清視頻與5G協同發展以及在冬奧會等重大活動的示范應用。
(4)產業互聯網。以發展基于行業知識和自主技術的行業細分平臺為重點,打造新平臺型企業群體。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培育面向特色場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平臺迭代升級與服務優化;壯大服務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在協同辦公、產品采購、智慧居住等細分領域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的平臺。鼓勵產業互聯網技術創新,推動智能傳感器、邊緣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工業芯片等基礎軟硬件研發;加強機理模型、先進算法及行業數據的驗證迭代;支持建設低代碼開發平臺,培育優質工業APP(應用程序),推進產業互聯網開源生態體系建設;支持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產業互聯網融合開發新產品和解決方案,開展測試驗證和商業化推廣。建設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示范區,搭建典型應用場景,圍繞供應鏈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實現設計、檢測、制造等單元的網絡化組織,形成跨區域跨主體的協同生產體系。
(5)網絡安全和信創。以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為載體,加快企業集聚和龍頭企業培育,重點布局海淀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區。加快突破高性能操作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以及智能設計與仿真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工業軟件核心技術,優化國產軟硬件集成適配、工業軟件標準和測評機制,構建安全可控的軟件生態體系。發展自主安全芯片,突破國產CPU技術短板,開展工業控制芯片、汽車芯片等關鍵領域技術攻關。發展國家可信技術創新與應用平臺,突破密碼、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系統安全、網絡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術,發展操作系統安全、新一代身份認證、終端安全接入等新型產品和服務,開發網絡空間主動防御與保障等應用平臺。
(6)北斗。以完善北斗產業生態為目標,組建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全國領先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高水平、國際化、智能化的北斗產業創新基地,打造北斗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和集聚發展的核心樞紐。鼓勵北斗與5G、物聯網、地理信息、車路協同、無人系統等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建設“北斗+”和“+北斗”重大應用場景,提升北斗應用的產業賦能和綜合服務能力,探索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應用,培育綜合時空信息產業生態。
(7)虛擬現實。重點布局石景山中關村虛擬現實產業園,做優做強“虛擬現實+”產業。支持發展近眼顯示、渲染計算、感知交互、網絡傳輸、內容制作等關鍵細分領域;發展面向5G的云化終端與輕薄化光學終端器件、內容生產工具;持續豐富虛擬現實產品及服務供給,支持文化娛樂、工業互聯網、新零售等應用服務;強化虛擬現實與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2.醫藥健康
發力創新藥、新器械、新健康服務三大方向,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體藥物、細胞和基因治療、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方面構筑領先優勢,推動醫藥制造與健康服務并行發展。北部地區重點布局昌平區、海淀區,南部地區重點布局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力爭到2025年醫藥健康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萬億元,其中醫藥制造達到4000億元。
(1)創新藥。以MAH制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全面實施為契機,完善CRO(合同研究組織)、CMO/CDMO(合同生產組織/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等平臺服務體系,推動重點品種新藥產業化。推進多聯多價疫苗和新型疫苗研發及產業化,布局應對突發性傳染病的疫苗研發生產體系;建設抗體藥物產業化平臺,支持抗體藥物新靶點和新適應癥的產品開發,布局新興抗體藥物研制;搭建基因編輯平臺,加快間充質干細胞、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溶瘤病毒產品、非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產品研制;加速研發治療惡性腫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發展首仿藥和高端仿制藥;持續推進中醫藥經典名方、制劑工藝和新劑型開發;支持特殊人群臨床短缺藥物、高端制劑和給藥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推動疫苗新品種產業化生產基地、大分子抗體藥物生產基地、大分子生物藥CDMO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
(2)新器械。聚焦高值耗材、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體外診斷、生命科學檢測儀等領域培育一批國產標桿產品。支持生物可吸收支架、心臟起搏器、骨科材料、神經及軟組織功能修復材料等高值耗材研發;發展以超導磁共振為代表的高端影像設備,鼓勵的創新影像設備產業化,推動磁共振成像、數字平板放射成像系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口腔錐束CT系統(斷層掃描系統)等升級換代,搭建醫學影像大數據云平臺,研制手術機器人等創新產品;推動即時檢驗系統等體外診斷產品及試劑升級換代,加強體外診斷設備、檢測試劑和數據分析系統的整合創新;支持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儀、新型分子診斷儀器等生命科學檢測儀。
(3)新健康服務。推動醫工交叉創新融合發展,建設集“醫教研產用”于一體的生命科技創新平臺型醫院;發展互聯網醫療,“智能+”健康管理、醫療人工智能、數字化中醫診療等服務業態;率先推動應用5G、人工智能的心腦血管重大疾病防控、智能可穿戴監測、急救診斷、輔助診斷等場景落地;培育美麗健康產業,支持醫藥健康創新技術向個性化美容健康領域延伸。
(二)做強“北京智造”四個特色優勢產業
1.集成電路
以自主突破、協同發展為重點,構建集設計、制造、裝備和材料于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高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淀區、順義區,力爭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000億元。
(1)集成電路創新平臺。以領軍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建立集成電路創新平臺;支持新型存儲器、CPU、高端圖像傳感器等重大戰略領域基礎前沿技術的研發和驗證,形成完整知識產權體系。
(2)集成電路設計。重點布局海淀區,聚力突破量大面廣的國產高性能CPU、FPGA(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DSP(數字信號處理)等通用芯片及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研發和產業化;面向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互聯網、超高清視頻等領域發展多樣化多層次行業應用芯片;支持技術領先的設計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建設產業創新中心。
(3)集成電路制造。堅持主體集中、區域集聚,圍繞國家戰略產品需求,支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建設先進特色工藝、微機電工藝和化合物半導體制造工藝等生產線。
(4)集成電路裝備。支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北京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園,建設國內領先的裝備、材料驗證基地,打造的工藝裝備平臺企業和技術先進的光刻機核心部件及裝備零部件產業集群;加快完善裝備產業鏈條,提升成熟工藝產線成套化裝備供給能力以及關鍵裝備和零部件保障能力。
2.智能網聯汽車
堅持網聯式自動駕駛技術路線,推動車端智能、路端智慧和出行革命,加速傳統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轉型。重點布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房山等區,培育完備的“網狀生態”體系,持續擴大高端整車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規模,支持上游汽車技術研發機構開展前端研發、設計,鼓勵汽車性能測試、道路測試等安全運行測試及相關機構建設,建設的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業孵化基地。力爭到2025年汽車產業產值突破7000億元,智能網聯汽車(L2級以上)滲透率達到80%。
(1)智能網聯汽車整車。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房山高端制造業基地等區域為重點,聚焦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等新興技術領域,支持多品種、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推動傳統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加速提升汽車智能化滲透率。繼續加快現有新能源整車項目建設,引進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推動北汽集團在京落地新款車型項目,實現汽車產業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
(2)智能網聯設施和關鍵部件。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深入推動車路協同技術路線在京落地實踐,探索車路功能耦合,搭建并開放應用場景,完善智能網聯汽車配套體系。在全球率先實踐網聯云控技術方案,規劃建設“車路云網圖”五大支撐體系,部署智能化路側感知及通訊基礎設施,打通技術和管理關鍵環節,形成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引導企業在技術路線上采用一體化解決方案,建成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突破先進傳感器、車規級芯片、自動駕駛車控和車載操作系統、智能計算平臺、車載智能終端、汽車開發工具等領域關鍵技術,推進全固態電池等動力系統技術提升,提高新型電池、電機、電控和能量管理系統等關鍵部件配套能力;發揮整車企業牽引作用,加快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做強零部件供應鏈體系。
(3)智慧出行服務。按照“需求牽引、融合發展”的思路,豐富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打通場景與數據連接,挖掘場景數據應用價值,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驗證。鼓勵經過充分驗證的智能網聯汽車在政策先行區率先開展試運行及商業運營服務,通過示范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