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印發推動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打造“產業名城”工作方案的通知,目標任務中提到:
清潔能源產業。搶抓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機遇,系統謀劃、集成布局、整體推進、“頭部”引領、形成閉環,以建設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為目標,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富余電力外送與清潔能源本地消納相結合,統籌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建設與市場消納,打造吉林西部新能源保障基地。圍繞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全力推進風、光兩個千萬千瓦基地建設,重點抓好華能、大唐、魯固直流等重點項目。合理推進生物質能源利用。積極推進“吉電南送”工程,暢通白城-扎魯特-青州特高壓輸電通道,打破白城“電”瓶頸。依托高載能高技術基地,探索實施清潔能源上網、余電制氫、電企直供新模式,建設“零碳”產業園區,做強綠電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吉林白城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打造清潔能源城。
到2025年,新增裝機3000萬千瓦,直接投資1600億元,實現產值240億元以上,稅收40億元左右。
詳情如下:
關于印發推動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打造
“產業名城”工作方案的通知
白政辦發﹝2021﹞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推動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 打造“產業名城”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6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推動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
打造“產業名城”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國家發改委和省發改委開展老工業城市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相關工作,結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新形勢新要求,全力打造老工業城市“產業名城”,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重要意義
老工業城市集中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布局建設的重點項目,是振興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基地!度珖瞎I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實施以來,白城市堅持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定位,以生態修復為前提,以生態產業為支撐,推動生態與經濟深度融合,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創新創業活力不斷釋放,城市功能不斷提升,民生保障不斷改善。但同時也要看到,盡管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制造業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一方面,長期積累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對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形成制約。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疫情危機后的調整期,我市經濟發展面臨較多的風險挑戰。
當前,按照吉林省“一主六雙”產業布局,白城定位為建設高載能高技術基地,重點打造“雙谷雙基地”。這給我市工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必須加快老工業城市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能力從量到質,產品品質從低到高的轉型和躍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市委六屆八次全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主線,全力打造區域中心城、生態經濟先導區、鄉村振興創新區、生態文明示范區“一城三區”, 開創新時期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新局面。
(二)發展優勢
區位優勢突出。白城市地處內蒙東部、黑龍江西南部、遼寧北部的結合地帶,是東北四省區互動發展、交流合作的直接承載地。北鄰哈大齊工業走廊及黑龍江和內蒙東北部沿邊開放帶面向對俄開放,南望沈陽經濟區及遼寧沿海經濟帶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東接長吉圖先導區迎向環日本海經濟圈,西聯蒙東進入蒙古國及歐洲經濟體,是中蒙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具有助推東北地區振興發展、面向東北亞沿邊開放合作的有利區位條件。
風光資源豐富。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陸上風光三峽”,這給白城市清潔能源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全市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良好的區位、氣候和充足的光照為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白城市先后被國家能源局授予風電本地消納綜合示范區、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新能源微網示范城市和東北地區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等榮譽。截止2020年,白城新能源裝機580萬千瓦,占全省62%,還有5000萬千瓦容量有待開發,打造碳匯白城優勢明顯。
土地優勢明顯。白城市地域遼闊,人均占有耕地、草原、水面和蘆葦面積均居全省首位,其中人均耕地面積達9.3畝,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是吉林省乃至全國少有的一塊可集中連片進行開發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具有吸引要素聚集、發展高值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80%的縣(市、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農產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潛力巨大。
(三)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建設作為白城千秋萬代的大事,突出生態優先地位,加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兩高融合”,實現優質生態產品和經濟發展水平雙提升。
——依托地方優勢。依托白城水林草濕生態資源、特色農業資源、新能源等方面優勢,以及“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水生態文明示范市”等國字號“金招牌”,打造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再造“金山銀山”。
——統籌協調推進。堅持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牢牢穩住經濟基本盤,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培育壯大氫能產業、生態旅游、大數據等新經濟形態,著力解決工業實力薄弱、農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發展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實現保持合理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質量雙提升。
三、目標任務
把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為擴大經濟總量的主攻方向,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新動能,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提高全產業鏈水平。構建以綠色農業、清潔能源、生態旅游為引領,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和清潔能源兩個支柱產業,鞏固提升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現代物流、冶金建材四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氫能、生態旅游、大數據三個新興產業的“二四三”九大特色產業體系。
(一)鞏固發展支柱產業
1.農產品加工產業。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建設“兩都兩基地”為載體,加快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健康食品城。依托豐富的農畜特產資源,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方向,實施主糧加工和現代食品產業躍升行動,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做大做強梅花、益海嘉里、飛鶴、牧原、安大等頭部企業,抓好玉米水稻深加工、雜糧雜豆全產業鏈條、畜禽養殖加工一體化等產業項目,調結構、打品牌、上規模,做到投資再聚集、資源再吸納、產業再優化、市場再輻射。
到2025年,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60億元。(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農科院)
2.清潔能源產業。搶抓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機遇,系統謀劃、集成布局、整體推進、“頭部”引領、形成閉環,以建設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為目標,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富余電力外送與清潔能源本地消納相結合,統籌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建設與市場消納,打造吉林西部新能源保障基地。圍繞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全力推進風、光兩個千萬千瓦基地建設,重點抓好華能、大唐、魯固直流等重點項目。合理推進生物質能源利用。積極推進“吉電南送”工程,暢通白城-扎魯特-青州特高壓輸電通道,打破白城“電”瓶頸。依托高載能高技術基地,探索實施清潔能源上網、余電制氫、電企直供新模式,建設“零碳”產業園區,做強綠電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吉林白城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打造清潔能源城。
到2025年,新增裝機3000萬千瓦,直接投資1600億元,實現產值240億元以上,稅收40億元左右。(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能源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白城供電公司、市應急局)
(二)改造提升優勢產業
3.裝備制造產業。鼓勵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建設創新中心,強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工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重大裝備產品技術工藝水平。突出產業鏈條謀劃,結合招商引資行動,開展能源裝備產業鏈招商。圍繞風電開發及現有產業基礎,引入實施關鍵零部件生產項目,重點布局通榆縣,打造風電裝備產業園區。立足光伏和氫能開發優勢,引入光伏組件、氫能及裝備制造企業,壯大產業基礎。加強項目建設服務,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推動遠景能源有限公司智能風機裝備制造項目、東方電氣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項目、三一風電風機制造項目、天能重工電塔筒及高強錨栓項目、中材科技(白城)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大型風機葉片技術改造項目早日投產,盡快釋放產能。加強與長春市、嘉興市對口合作,積極協助中一精鍛、永固連桿等企業參與全省“六個回歸”。鼓勵安費諾金事達、成來電器、福佳科技、天奇裝備等重點企業發展汽車配套、電工機械、變壓設備、造紙機等產品。探索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謀劃建設太陽能熱發電設備制造基地。
到2025年,全市規上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10億元。(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
4.醫藥健康產業。支持道地中藥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開展道地關藥品種選育、野生護育、仿生栽培、病害防治、種質資源保護、追溯體系建設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鼓勵醫藥企業開展國外專利到期或非專利藥物仿制及安全一致性評價研究。支持開展抗腫瘤、降糖、抗病毒、精神類、配方顆粒、經典名方等研究開發,開發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健康產品。重點實施洮南敖東新產品拓展、智能化生產線、抗腫瘤和固體制劑車間改造、中藥復方制劑及仿制藥研究開發;建設大安東北沙棘中藥材種植加工一體化、經開區中醫藥配方顆粒、鎮賚動物血及內臟開發生物制藥等項目。協調推進建設國藥集團百琦藥業中醫藥產業園區。
到2025年,全市規上醫藥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責任部門: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5.現代物流產業。立足區位交通和農業資源等優勢,優化整合現有物流基礎設施,構建便捷智能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轉型升級。加快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構建安全、一體化運作的現代糧食物流網絡。充分發揮白城海關和內陸港作用,輻射周邊擴大商品集散,打造區域集散中心。改造建設配送投遞、冷鏈物流和農貿市場等商貿流通設施。推進物流業與農業、制造、商貿產業融合發展。謀劃推進雜豆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吉林西部物流產業園區、特色農產品物流基地等項目。重點實施大安現代商貿綜合服務園區、通榆雜糧雜豆交易中心、鎮賚現代物流園、洮北兆北物流園、中心客運總站一級樞紐、經開區綠色農副產品流通中心等項目。(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白城海關)
6.冶金建材產業。堅持冶金建材綠色發展道路,嚴格執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積極培育綠色鑄鍛產業,適時引進特種鋼冶煉項目,加快鐵合金產業發展。提高建材企業生產負荷,推動建材產業綠色發展,開發水泥部件化系列產品,提升新型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應用比例。重點建設白城金升鎳業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釩系合金技術改造項目、洮南生態板業產業園、洮北年產2萬噸新型耐磨材料等項目。支持各地發展綠色環保冶金建材項目。
到2025年,全市規上冶金建材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責任部門: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
(三)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7.生態旅游產業。聚焦建設吉林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推進與吉林東部避暑冰雪生態旅游大環線融通,形成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省內和省際旅游主干線。立足地域文化和旅游資源,發揮向海、莫莫格、嫩江灣等“國字號”品牌優勢。突出綠色生態、紅色旅游、白色冰雪特色,持續開發濕地生態、草原風光、民俗風情、軍事體驗、歷史文化、鄉村休閑等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避暑休閑、冰雪旅游、鄉村旅游、自駕自助游等多品類旅游業態,加快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推進“一線十五點”重點景區景點提質升級。依托河湖連通工程,打造環湖生態游、百里水生態長廊游、鄉村游新景區,豐富中短期旅游線路,提升“濕地鶴鄉?生態白城”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全國重要生態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創建嫩江灣國家5A級景區,做到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全市旅游收入達到200億元左右。(責任部門: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文廣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
8.大數據產業。圍繞“數字白城”建設,構建以聯通北方云計算中心為主體,白城工業園區數據災備基地、白城經開區數據產業基地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大數據產業格局,推動大數據企業和災備企業集聚發展,打造立足吉林、輻射東北、服務全國、面向東北亞,提供全方位數據處理、存儲和災備服務的中國北方“云谷”。 積極開展基礎測繪,打造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責任部門:工業園區管委會、經開區管委會,市工信局、市政數局、市生態環境局)
9.氫能產業。依托新能源獨特優勢,加速構建氫能產業發展布局,前瞻性推進清潔能源電解水制氫,多領域開展氫能示范應用,能運用能源轉化成果,建設中國北方“氫谷”。依托華潤、中廣核、陽光等行業龍頭企業,探索“產業聯盟+市場化運作”模式,發展氫能“制、儲、運、用”全產業鏈延伸,打造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續的氫能全產業鏈條,建成百萬噸級“氫田”。探索氫能發展“飛地經濟”新模式,謀劃在長春建設氫能產業園區。實施風能制氫余電上網工程,加快推進分布式能源制氫、加氫、用氫一體化項目建設,建立白城工業園區氫能產業園區。圍繞建設國家儲能試點,引入低壓固態儲氫技術,開拓長春、白城兩地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領域,深化與一汽集團戰略合作,建設“長白氫能走廊”,實施“氫能+”戰略,推進己二腈、天然氣摻氫等項目,實現氫能在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民生等領域廣泛應用,打造全國氫能示范城市。建設氫燃料物流運輸通道,探索氫能對外出口渠道。謀劃建設碳排放交易中心,創建“碳中和”示范城市。
到2025年,年制氫達到12萬噸,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20億元,逐步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責任部門: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能源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四)提前布局未來產業
瞄準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方向,在具備條件的領域培育一批未來產業。推動新型高科技產品研發,完事產業配套體系,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助力企業提升產品性能,開拓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責任部門:各縣(市、區)政府、開發區(園區)管委會、市新區辦,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領。突出“十四五”規劃對產業發展新格局的統領作用,打通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地區規劃的關聯,明確構建我市產業發展新格局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釋放產業發展強烈信號,引導社會投資。
(二)加強組織領導。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建立聯席會議制,定期調度并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三)加大政策支持。緊跟國家、省市政策,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向產業發展新格局確定的領域和方向傾斜。利用東北振興金融合作機制,引導金融服務重點支持產業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落實好現有人才、土地支持政策,確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企業家。
(四)優化發展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抓好“放、管、服”工作,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推行重點投資項目代辦制、并聯審批制,著力打造行政審批“白城速度”,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