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海南省人民政府日前發布《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其中指出:
推進能源勘探、生產、加工、交易、儲備、輸送及配套碼頭建設。加快發展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推進沿;ぎa業綠色循環發展。著力推動臨港臨海產業集中集約布局,建設國家戰略能源儲備基地,打造臨港臨海綠色工業發展帶。
穩步推進海上風能資源利用。加強全島及周邊海域風能資源勘查,科學有序推進海上風電開發,鼓勵發展遠海風電。在東方西部、文昌東北部、樂東西部、儋州西北部、臨高西北部50米以淺海域優選5處海上風電開發示范項目場址,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2025年實現投產規模約120萬千瓦。堅持節約集約用海,重點支持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等其他開發利用活動融合開發,實現與生態、漁業、旅游等協調發展。
原文如下:
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2021年6月
前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苯ㄔO海洋強國是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拓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空間,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我省是海洋大省,授權管轄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笆奈濉睍r期,依托海南地理區位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加快培育壯大海洋經濟,拓展海南經濟發展藍色空間,對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及實現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國家重大戰略,為我省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機遇,也對我省海洋經濟發展提出更高目標要求!笆奈濉睍r期,我省應抓住自由貿易港建設重大戰略機遇,以拓展海南經濟發展藍色空間為主題,以海洋科技創新為重要動力,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統籌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深遠海開發與海洋權益維護,加強海洋經濟開放合作,提升海洋服務保障能力,初步形成與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并為中長期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充分履行中央賦予海南“更好服務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使命。
本規劃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系列部署要求、《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規劃涉及區域包括海南省負責管轄海域以及海洋經濟發展所依托的相關陸域。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2035年。
章 特定背景
“十三五”期間,海南海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笆奈濉睍r期海南海洋經濟發展,既面臨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諸多矛盾與挑戰。要準確把握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特定背景,謀劃開拓海洋經濟發展新局面。
一、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
1.建設海洋強國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南海海域遼闊、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突出,是我國重要的安全屏障和貿易通道,是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重要支撐。海南授權管轄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開發南海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潛力巨大。
2.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為重點打造重要開放門戶,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在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十四五”時期,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將帶動海南逐步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和交匯點,這為壯大海南海洋經濟規模,提升海南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帶來新動力。
3.自由貿易港建設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一方面,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高水平開放形態,隨著中央賦予海南的特殊開放政策與稅收政策逐步落地見效,多重政策疊加和外溢效應將吸引一批高端海洋經濟領域的發展創新要素集聚。另一方面,中央賦予海南一系列支持政策、部署一系列重大項目,為補齊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短板、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供了良好條件和重要支撐。
4.“三區一中心”建設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將帶動海南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制度集成創新,吸引涉海企業、人才、技術、研發機構等高端要素集聚,明顯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與全球海洋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將強化海南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倒逼海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和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將提升海南海洋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與競爭力,并促進海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將推動海南深度融入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軍民融合發展等重大戰略,支撐保障能力全面加強,海南海洋經濟在國家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
5.涉海需求快速提升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國人對海產品、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旅游等涉海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推進綠色發展進程,進一步放大了海南海洋生態環境優勢,有利于更大力度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我國對深?萍嫉男枨笸癸@海南深海資源優勢,有利于集聚優質涉海創新要素,增強海洋科技創新尤其是深?萍紕撔履芰。
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對海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帶來巨大影響。南海形勢復雜多變,海南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推進海洋經濟相關領域對外投資與開放合作及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上升,統籌海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難度加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海洋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海洋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國內沿海省市紛紛搶抓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機遇,加快海洋戰略平臺和資源布局,更加強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南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二、“十三五”時期主要進展
1.海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5-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由1005億元增長到1536億元,年均增長8.85%;海洋經濟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6.9%上升到27.8%。
2.海洋產業體系逐步健全。傳統海洋產業保持穩定發展,郵輪游艇等旅游業態快速發展,深海智能養殖漁場、現代化海洋牧場、漁港經濟區等漁業新業態不斷萌發,深?萍、海洋信息等產業快速起步,以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為支柱的海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3.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大力實施涉?萍加媱濏椖。重點面向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戰略性領域,加快布局建設國家深;啬戏街行目萍紕撔缕脚_、中國地調局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等科研平臺,我省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籌建。積極促進“探索一號”科考船、“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等國家海洋科技重大裝備落戶海南。
4.海洋基礎設施取得較大改善!八姆轿甯鄱喔埸c”發展格局進一步鞏固,重點港口擴建升級工程穩步推進,全省港口綜合通過能力達到2.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99.79萬TEU。以漁港為重點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改善,擁有中心漁港6處、一級漁港7處、二級漁港13處、三級漁港17處。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跨海交通運輸、海底管線、海洋油氣平臺等涉;A設施不斷完善。
5.海洋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海洋監測預報、資源保護、海上安全救援、防災減災等海洋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基本形成涵蓋海洋監測預報、海域動態監測、海上搜救和水生野生動物疫病防疫等的海洋公共服務體系。
6.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明顯增強。海洋生態監視監測和海洋環境觀察預報網絡初步建成,省、市(縣)兩級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基本建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不斷加強,海洋監督執法力度不斷強化。2020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9.88%,優良水質站位比例為95.6%。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穩定。
三、突出矛盾
1.海洋經濟布局不合理。淺近海資源開發過度,深遠海資源開發滯后;沿海市縣處于低水平均衡發展狀態,海洋產業結構趨同,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弱;港口、臨港產業基地、海洋產業載體等重點涉;A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粗放式增長的矛盾依然突出;海洋資源利用效益不高,優勢海洋產業附加值較低。
2.海洋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海洋漁業仍以傳統捕撈為主,2019年全省海洋捕撈產值占比為65.2%,遠高于全國37.2%的平均水平;水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智能網箱、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發展滯后。海洋旅游以自然觀光、濱海休閑度假為主,多元化、國際化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較弱,郵輪游艇旅游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不完善。港口、航道、錨地等建設滯后,航運運力和航線密度亟待提升,現代航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海洋油氣產業規模小,海洋新興產業尚處于培育期,新動能、新業態發展緩慢。
3.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海洋科技創新投入嚴重不足,創新要素不足,尤其是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平臺較少,頂尖科研人才和創新團隊極為缺乏,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海洋裝備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海洋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力度不夠,成果轉化率不高?蒲袡C構、科研人員、研發投入和專利授權等主要涉?萍贾笜寺浜笥谘睾J∈。2020年,海南涉海高校和科研機構只有16個,與山東、廣東等沿海省份差距巨大。
4.近海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粗放型生產方式、海岸帶無序開發、入海河流水質超標、污染物無序排放導致近海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海岸自然風貌、灘涂濕地遭破壞,部分砂質海岸侵蝕嚴重,部分海灣、潟湖水質惡化。海洋產業綠色轉型壓力較大,發展動力不足。
5.海洋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涉海資源整合不夠,涉海管理部門職能職責既交叉又分散,缺乏強有力的綜合協調與管理聯動機制。海洋經濟管理能力弱,特別是規劃引導、調查統計、運行監測等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嚴重不相適應。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抓住多項國家戰略疊加給海南海洋經濟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放大海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在著力解決“海洋資源大省與海洋經濟小省”的突出矛盾方面實現重要突破,更好服務建設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依托海南“深遠!眱瀯菖c特色,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加強海洋經濟開放合作、提升海洋服務保障能力、完善海洋經濟發展政策,以此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海南經濟發展藍色空間,服務自由貿易港建設,切實履行好黨中央賦予的重要使命,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陸海統籌、合理布局。堅持陸海統籌、梯次推進,推進陸海資源配置、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災害防治對接融合,統籌沿海各市縣海洋產業分工與布局協調發展,形成陸海資源與產業分工協調互動,產業布局“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
2.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關鍵科技研發與成果引進力度,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與制度優勢,更大力度吸引集聚企業、人才、資本、技術等海洋創新要素,加大海洋科研基礎設施投入和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盡快補齊海洋科技創新的突出短板,實現做大總量與提升效益的有機統一。
3.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更加重視以海定陸。推進海洋產業綠色轉型,遏制對海洋資源的粗放利用和無序開發,推動構建生態型海洋產業體系。加強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全面提升海陸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一體化水平。創新生態文明制度與政策體系,提升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打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4.統籌協調、協同發力。把制度集成創新作為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的重要保障,積極推進海洋綜合管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建設。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公眾海洋意識,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海洋強省建設,加強央地聯動、市縣協同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海洋行政管理、執法監測、技術支持、公共服務、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南海維權和開發服務保障能力。
5.突出特色、重點突破。面向國家總體布局與海南省功能定位,依托“深!眱瀯,做大“深!蔽恼,全面推進漁業向深遠海發展,加快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加強深海探測、深?蒲泻蜕詈Qb備研發制造,打造深遠海郵輪游艇旅游精品,強化深遠海國際合作。結合自由貿易港政策創新優勢,加快推動國際航運物流、海洋金融、海洋科技服務、海洋文化等現代海洋服務業發展,培育具有海南特色和區域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鏈,打造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6.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用足用好海南自由貿易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更加務實的合作,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構建區域性海洋產業鏈供應鏈,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與重要開放門戶,實現海洋經濟合作開發與海洋權益維護同步推進。
三、發展目標
1.2035年愿景展望。到2035年,全省海洋經濟規模顯著提升,躋身海洋經濟大省行列,深?萍紕撔履芰_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海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大幅提升,建成輻射能力強大的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在海洋經濟區域合作中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
2.2025年。以實現2035年愿景為目標,綜合考慮海南海洋經濟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趨勢、潛力,到2025年:
——海洋經濟規模大幅提升。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0%左右。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創新要素不斷集聚、配置更加優化,投入顯著增長,涉?蒲袡C構達到25家,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海洋科技創新驅動力顯著增強。
——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初步構建。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化工產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信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規模大幅提高,形成海洋旅游、現代海洋服務業等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明顯提升,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初步建立,海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生態型海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海洋合作網絡不斷擴大。以與東南亞為重點的海洋產業合作、海洋人文交流廣度、深度明顯提升,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海洋領域的融合更加深入,爭取建立若干海洋經濟特色合作園區與示范基地、區域性海洋產業合作交流平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重要依托,以東南亞為重點的海洋合作網絡初步建立。
注:1.年均增長為名義增速。2.相關統計數據以國家核實數據為準。
第三章 優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
“十四五”時期,構建“南北互動、兩翼崛起、深海拓展、島礁保護”的藍色經濟空間布局。
一、優化沿海海洋產業布局
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沿海各市縣海洋產業分工和陸海資源協調互動,實現空間布局與發展功能相統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全省統籌與市縣差異化發展相銜接。
1.打造兩大海洋經濟增長極
北部:海洋現代服務業增長極。包括?、澄邁和文昌3市縣及其鄰近海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
實施《?诤Q蠼洕鷦撔掳l展產業地圖》,支持?诰C合性樞紐港、澄邁油氣勘探生產服務基地建設,提升?趧撔掳l展示范城市產業協同創新和產業鏈創新水平,吸引集聚一批優質涉海市場主體,打造覆蓋全省、面向東南亞的現代海洋服務體系。依托澄邁油氣勘探生產服務基地,以北部重點產業園區為依托,加快培育發展海洋醫藥、海洋高端裝備研發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推進北部跨市縣海洋漁業產業鏈對接,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與功能配套,建設覆蓋全省、面向東南亞的集養殖、加工、保鮮、物流、交易于一體的海洋漁業產業化集聚區。強化養殖海域與海灣、紅樹林等生態環境整治修復與保護力度。
專欄3.1 北部海洋現代服務業增長極各市縣產業發展方向
市(縣)
產業發展方向
?
重點發展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工程咨詢、涉海金融、涉海商務服務、海洋教育培訓等產業,構建?诤Q蠼洕l展“一軸一核兩組團”的空間發展布局,打造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輻射帶動周邊市縣海洋產業發展。建設?跂|海岸海洋牧場示范區。
澄邁
重點發展油氣勘探生產服務、能源儲備、海上勘探、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物流服務業和海洋漁業等產業,打造臨港供應鏈物流集散地和南海油氣勘探生產服務基地。
文昌
重點發展海水精品養殖、休閑漁業、海洋文化等產業,加快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謀劃建設文昌清瀾國際港區。
南部:海洋旅游與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極。包括三亞、陵水和樂東3市縣及周邊海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教育創新中心、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海洋旅游示范區。
高標準推進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科技研發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教育創新中心。推進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引領區、鳳凰島國際郵輪母港建設,推進陵水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大三亞圈漁港經濟區建設,培育郵輪游艇、海洋文化創意、海島旅游、水產南繁種苗、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產業集群。支持三亞開展海洋旅游國際合作,加快推進三亞新機場、國家深遠海綜合試驗場等重大項目建設。
專欄3.2 南部海洋旅游與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極各市縣產業發展方向
市(縣)
產業發展方向
三亞
重點發展深?萍、熱帶海洋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水產南繁種業、郵輪游艇、海島旅游等產業。依托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深?臻g站岸基服務業保障基地,打造深;啬戏街行。建設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示范區。
陵水
重點發展游艇旅游、海島旅游、海洋信息、水產南繁種業等,打造中國熱帶濱海養生基地和海洋休閑度假區旅游勝地,創建海洋旅游范例。
樂東
重點發展熱帶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等產業,推動長隆海洋主題公園建設,打造海南西南部休閑旅游康養度假勝地。
2.提升兩翼海洋經濟發展水平
西翼:西部臨港臨海綠色工業發展帶。包括儋州、臨高、昌江、東方4市縣及沿海地區和洋浦經濟開發區,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臨海臨港工業集聚區、綠色循環石化基地、清潔能源基地、低碳制造業示范區。
加快建設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推進港口碼頭建設與功能完善,重點發展港航物流和以船舶融資租賃、航運保險、海事仲裁、航運咨詢和航運信息服務為重點的現代航運服務業,建成區域國際航運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和港航物流供應鏈服務中心。培育做大臨港油氣石化產業和低碳制造業,打造綠色智慧石化產業基地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基地。
推進能源勘探、生產、加工、交易、儲備、輸送及配套碼頭建設。加快發展濱海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推進沿;ぎa業綠色循環發展。著力推動臨港臨海產業集中集約布局,建設國家戰略能源儲備基地,打造臨港臨海綠色工業發展帶。
專欄3.3 西部臨港臨海綠色工業發展帶各市縣產業發展方向
市(縣)
產業發展方向
儋州
重點發展海洋漁業、臨港工業、海洋旅游、郵輪旅游等產業,打造北部灣國際水產品貿易中心、西部地區的南海旅游出發中轉港口。
臨高
重點發展海洋漁業,推進漁業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多業態漁業產業發展,打造海洋現代漁業創新發展綜合體。將港建設成為以新型建筑、海洋裝備制造及維修為主的現代化港口新區。
昌江
重點發展海洋漁業、清潔能源等產業,推進海尾智慧漁業產業園建設,打造集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與交易、休閑漁業、漁業服務為一體的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鏈。
東方
重點發展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油氣化工、港口及臨港工業等產業,打造油氣化工產業集群和以天然氣化工為主的新材料基地。
洋浦經濟開發區
重點發展港航物流、商貿服務(國際貿易)、海洋裝備制造及維修、高端旅游消費品制造等產業,建設綠色石化新材料全產業鏈國際化基地、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
東翼:東部高質量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帶。包括瓊海、萬寧2市沿海區域及其附近海域,打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濱海旅游目的地、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統籌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推進“藍色海灣”工程建設,加大近海海域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力度。重點發展濱海生態旅游、休閑漁業、遠洋漁業、海洋文化產業等生態型產業,打造高質量的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帶。
專欄3.4 東部高質量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帶各市縣產業發展方向
市(縣)
產業發展方向
瓊海
重點發展休閑漁業、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等產業,加快建設潭門漁港休閑漁業基地,打造一批“南海風情美麗新漁村”。
萬寧
重點發展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深層海水利用等產業,打造以濱海度假、水上運動、生態養生、節慶賽事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度假勝地。
二、加強深遠海保護開發與合作
突出資源優勢,做大“深!蔽恼,加強深海資源開發與與國際合作,強化島礁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深遠海綜合開發服務保障能力。
1.加強深海開發與合作。以提升“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為目標,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為依托,加快深?臻g站、深遠海綜合試驗場、國家南海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重點開展深?瓶、深海探測、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海洋遙感、海洋生態保護等活動;推進深海技術研發和深海工程裝備制造,發展深海養殖、深海油氣、深海生物活性物質及生物制品、深層海水開發利用等產業。在深海產業發展、深?茖W探測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推進區域合作;完善海洋氣象綜合觀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深海監測綜合服務平臺,提高海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提供海洋國際公共服務。
2.加強島礁保護與利用。加強島礁自然資源調查,開展島礁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島礁。完善南海島礁民事服務設施與功能,布局建設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等示范基地;有序推進西沙旅游資源開發,穩步開放海島游;適度發展遠海漁業捕撈、休閑漁業等產業。完善島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有居民島嶼間互聯互通水平,強化本島服務保障功能與基礎設施體系的對接。
圖3.1海南海洋經濟區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