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20日,202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1)在北京新國展隆重召開。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大的盛會之一,這場由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共同參與的風能盛會,再次登陸北京。
本屆大會以“碳中和——風電發展的新機遇”為主題,歷時四天,包括開幕式、主旨發言、高峰對話、創新劇場以及關于“國際成熟風電市場發展動態及投資機會”“國際新興風電市場發展動態及投資機會”“風電設備智能運維論壇”“碳達峰碳中和加速能源轉型”等不同主題的15個分論壇。
后補貼時代,今年我國陸上風電補貼通道已關閉。這一年,也是海上風電國家補貼的后一年。國家層面財政補貼的退出,意味著風電產業鏈面臨著較大的降本壓力。而硬幣的另一面,自我國宣布雙碳目標以來,風力發電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
在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大時代”下,風電企業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企業有能力實現平價上網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整個風電產業鏈應該如何把握平價時代的新機遇?技術創新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10月18日下午的高峰對話中,幾家知名風電企業代表和行業專家共聚一堂,就“實現全面平價——把握‘雙碳目標’給風電產業帶來的歷史機遇”、“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融合力——讓風電成為實現碳中和的主力軍”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在“實現全面平價——把握‘雙碳目標’給風電產業帶來的歷史機遇”環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鵬主持會議,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總工程師翟恩地,遠景能源解決方案總經理許鋒飛,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究院院長張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靛,三一重能總工程師李強,哈電風能總經理譚文理,國家能源集團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產品開發分公司總工程師王小虎,南高齒集團執行董事,風電事業部總經理顧曉斌參加了討論。
平價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傳統觀點認為,風電跟煤電的標桿電價持平,不要國家補貼就是平價。但考慮風電系統成本較高,風電平價有著更深的內涵。在將來平價的概念和之前相比有何不同?如果要實現這樣一個平價,風電行業還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
李鵬建議整個行業要高度關注系統成本。他認為,沒有補貼只是發電成本的平價,而全面平價是包含系統成本的平價,后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價。如果按照一年5000萬千瓦的新增量來看,到2025年,風電是大約6億千瓦。按照現在這種風電出力的差異,在系統里峰谷差至少有五億千瓦。也就是說,未來單一電源品種造成的系統的波動就已經基本上接近目前整個電力系統的峰谷運行差了。很難想象這種時候,風電還能不承擔系統的調節成本。
翟恩地說,風電平價還是應該從自己的度電成本來關注,要做到跟其他發電能夠達到有競爭力,不是緊盯著當前煤電的標桿電價。陸上風電已經做到可以跟煤電價格進行PK,而且風電是個綠色能源,將來在交易的時候還要有一個因素要考慮,即將來進入市場以后,我們的競爭力在哪里。陸上風機的價格已經跌到兩千左右,這個價格非常有競爭力,煤炭價格如果將來考慮到環保,CCUS技術等還會上升。我們通過技術創新,能夠把度電成本降到跟其他電力來源,不管是煤電、水電、核電形成競爭力,這是我們更多要關注的。將來把碳交易等考慮進去,風電未來可期。
王靛認為,風電平價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開始要補貼、少要補貼,不能要補貼,風電人是經歷了很多,早是可再生能源法,其中給企業一些補貼支持,到后面補助一次次減少,到現在今年進入陸上風電的全面平價;仡櫼幌陆衲甑恼袠诉^程,一進平價,直接開始跌破三千,在三千之后經歷了2800、2500、2400、2200,甚至2000左右,客觀上還有賣風機送塔筒和箱變,這是行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價格成本的降低在目前來看并不是惡意競爭,而是經過當前技術進步的抉擇。
當風電成為整個電力系統主體之一的時候,如何勝任?李強說,新能源具有間歇性和負荷匹配的情況,需要滿足終端需求。在一定比例下,現在從全球也看得到,整體從電網需求來看我們國家在儲能這塊,尤其像抽水蓄能完全已經具備非常好的條件。第二,相信未來10年儲能技術在全球發展會非?,就好像煤電擔當了歷史化石能源這塊,幫中國發展經濟,現在新能源作為主體的擔當來去綠色化。當能源一旦有了需求以后,并不一定由風電本體擔當,但相對來說風電如果裝的足夠多,包括特高壓直接的支撐,能源路由的發展,基本還是可以做一些調度。
隨著風電比例增加,與前些年相比,目前電力系統對風電對系統的兼容性及系統友好型需求提高。譚文理認為,除了從系統性的角度,電網、綜合調度等等這些來考慮,主要的還是電源本身品質的提高,風電是個電源、光電也是風電,企業一直長期以來做永磁直驅,對電網的友好性,并網的適應性還是有它獨到之處。
那么,未來這5年能夠保證風電平穩的發展和平價的發展,行業需要做哪些政策調整和技術調整? 翟恩地建議,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相信風電作為綠色能源發展,這是共識,未來肯定發展非?、非常好,但是這個政策的確對風電、太陽能影響太大,所以呼吁政府制定政策一定要有連貫性、可持續性。
許鋒飛就政策層面發言稱,沒有負荷,沒有消納就沒有綠電的未來,但是這些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方又都在三北,所以未來需要在國家宏觀的層面,伴隨著未來碳稅的到來,引導更多的負荷往西部要發展的地方去。微觀層面,在毛細血管層面的零碳園區,又要做好負荷的匹配,再加上風光儲網的配合,做好源網荷儲一體化,那么整個三北地區是比較容易實現高比例的新能源系統的。希望在宏觀層面與細節的微觀層面做雙層架構,這樣就能實現電力到用戶的成本非常接近風機機端出口的成本,損耗很小。于此同時,把西部大開發這件事情幫國家做了,把真正的負荷產業引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在胡煥庸線以西吸引更多的負荷甚至更多的人口,使整個國家發展更平衡。
張凱認為,整個海上風電,我們全國海岸線這么長,不同的區域挑戰是不同的,尤其比如像廣東的陽江建設成本是非常高的,設備成本大約就占40%,實際上這個是需要全行業共同來努力的,有些成本是可變的,有些成本短期內還有一些挑戰。尤其是近兩年,不光是海上風電,包括陸上風電,當地正需要資源置換,要搞投資,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很好的資源換取需求引領的發展思路,對行業是非常好的引導。希望政府統籌的來安排一下,比如說以資源的總量作為一個基準,來把整個產業鏈統籌安排下來。
那么,平價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王小虎說,風機價格的下降和度電成本的持續降低是風電人共同追求的目標,兩千這個數是今年的平均價,應該是還有下降空間,因為技術在持續的進步。做到更低是我們的目標,特別是在海上風電,大家更應該關注運營期的成本,要給海上風電一些時間,平價過渡理性的看待。當然近期也有中低風速項目的投標、中標現象,價格也比較低,這是由市場驅動平價導致的。
能源轉型帶來成本增加是國際上普遍的現象。顧曉斌說,能源轉型成本肯定會增加的,或者在短期內會增加。但是這個成本如何去消化,是企業消化,還是客戶消化,還是客戶的客戶去消化,是供應商消化,還是轉嫁消化?歐洲、美國不太糾結是不是風火同價,如果是人類的發展需要如此,這個成本總需要人去增加,如果產業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供應商加上客戶努力一起能消化掉,就不給消費者增加負擔。
在“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融合力——讓風電成為實現碳中和的主力軍”環節,全球風能理事會戰略總監趙鋒主持,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馬文勇,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潘東浩,弗蘭德中國區董事長兼CEO勾建輝,舍弗勒大中華區工業事業部銷售及業務單元高級副總裁李照東,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詠梅,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副書記,總經理張興海參加對話。
對于我國風電行業能夠實現平價上網的關鍵因素,賀小兵說,中國企業現在做得都不僅僅是平價了,上網電價還要往更低的價格走,才讓新能源的優勢更加明顯。這是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等帶來的結果。兩個原因造成目前風機的價格下降,一個是技術的進步,2020年在搶裝機組在3兆瓦、4兆瓦的級別,到了今年5兆瓦、6兆瓦的級別出現了,機組大型化、效率提高,這是降成本的根本因素,技術的進步與成本的下降是必然的關系。第二個是市場的釋放,去年搶裝把市場進一步的拉大,今年更進一步的就是除了陸上大基地的進一步釋放,包括現在已開工的有1億千瓦,后續還不止這個數,可能量更大。市場規模釋放出的量足夠讓整個成本有下降的空間,市場的量讓產能成本下降,規模效應出來了。
馬文勇則認為,關于陸地平價,個還是我們國家從宏觀政策角度來講給了一個大的支撐,雙碳目標給整個行業一個中長期的信心,有這樣一個信心在,包括整機廠、上游,所有行業里面相關聯的各方才能有堅定的信心去持續的投入?梢哉f這波技術進步是前面的沉淀,后面的平價繼續做下去,挑戰更低的成本,還是需要技術持續往里面投入,這樣的技術給行業中長期的信心。隨著量的放大,大規模機組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開發,這也是一個市場空間,關鍵的因素還是整機裝備的進步,這一年能夠看到陸上風機直接是從3兆瓦這個級別跳到了5兆瓦、6兆瓦的級別,這是從容量角度看到直觀的現象,在中國風電另外非常重要的因素還不是容量而是風輪直徑,中國陸地風資源相對于歐美風速是偏低,所以風輪直徑從一年前150幾米的量級直接跳過了160、170,現在進入180,現在190米的風輪也在明年批量出現,所以在整機快速迭代和快速進步情況下給這輪平價提供了支撐。
配件是降成本的主要力量之一。中車永濟電機是業內大的電機制造商,中車永濟電機如何幫助主機商把成本降到低?李詠梅說,跨過2020年進入“十四五”的年,機型化一下轉到大型化,5兆瓦這些客戶都接近小100多臺已經開始批量化的生產,對于做部件的企業,為了保障技術、質量,同時要保證他們的交付周期,時間很緊張。企業要在模塊化、系列化上打鋪墊,要做好這個方面的投資。再一個,在一些很固定的體系方面,比如絕緣的結構,要弄幾款不同的絕緣結構,包括一些固定的模式方面都要在平常做積累。第三個就是在降成本和平價的方面,關鍵有一支穩定的供應鏈隊伍,包括下游也是供應鏈隊伍,如果沒有供應鏈持續給企業做研發、降本,保證不了整機企業的平價和按期的交付,是很難實現的。
同樣做為配件廠商,張興海呼吁行業推動標準化。他說,去年設備開動率在65%左右,這個行業軸承企業設備開動率達到75%左右,去年是三班倒,但是還沒有到高點,所以從設備的利用產能上還是有一定空間。如果在5兆瓦以下,這些設備大概都在15年前投資,折舊差不多了,所以現在還是有一些盈利的空間。但是進入7兆瓦以后現在的設備大部分都不行了,都需要購買新的加工設備、熱處理設備,重新做檢測實驗平臺,可能需要啟動一輪新的大幅度的技術改造投資,對成本有一個壓力。希望整機企業能夠加快推動標準化,現在品種、機型太多了。標準化后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
李照東說,海上風電跟陸上風電不一樣,因為陸上風電受制于風資源、運輸,但是海上風電這方面相對有很大的優勢,海上風電從機型的兆瓦級發展的非?,目前市場上海上主要在4兆瓦到8兆瓦,但是很多國內的用戶已經開始使用10兆瓦、12兆瓦,甚至20兆瓦機型。從海上供應鏈的角度來講,目前軸承主流的大概尺寸范圍在1米23到2米23,再下一步到10兆瓦大概到3米6,再往上有可能就到4米多、5米甚至更大了。這意味著需要做新的投資來去做更大兆瓦的風機。
勾建輝認為,主機廠更多在往前端、往風場、開發商方向走,甚至是風光儲能、氫能,變成一個系統的供應商,零部件企業也可以往上游走,可以做發電機、齒輪箱、傳動等更多的集成。主機廠可以把對他們來說不是那么挑戰的放給供應商,他們做更有挑戰的工作,把精力放到對用戶端更有價值增值的產品跟服務上去,這樣整個風電行業蛋糕越做越大,而不是在行業內惡性競爭。
對于未來,潘東浩認為,中國的整個產業鏈十幾年來發展非常的迅猛,非常強勁的支撐了中國主機降本,將本有些時候是靠市場倒逼的,它的利潤會有的,所以很多時候市場倒逼引發的創新,強勁能力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早幾年,企業是幾年開發一個平臺,到前幾年是一年開發一個平臺,去年是一年開發幾個平臺,這樣快速迭代也是市場跟成本倒逼壓力帶來的。未來成本下探還是必然的,因為產業需要、市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