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西門子與國家能源聯合動力聯姻讓中國的海上風電再起風云,在中國海上風電即將平價的節骨眼,西門子此舉還敢進入中國市場,聯合動力還敢大膽引進,從中國風電的市場需求而言,這一舉動確實需要較大的勇氣和決心,因為歐美裝備技術進入中國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面臨巨大的壓力:
本土產業鏈何時可以國際化:西門子聯合動力的首要難題
平價風電的產業鏈配套條件還不是很成熟:從GE,VESTAS及西門子在中國陸上風機的產業鏈來看,大部件基本還是海外供應鏈,即使國內供應鏈,也很少。國外制造和國內制造,這個成本差異不在一個層次,現在國內解決供應鏈,國際巨頭他們的設計和質量體系適應周期將是非常的長,從上海電氣早的4MW平臺國產化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國內制造的葉片,其成本與國產葉片還是要高出不少。
中國平價海上風電的高電價/造價比:歐美還需時日才能持平
這個參數是我從造價成本競爭力進行比較。如果按中國未來海上風電平價和造價來分析,電價和投資造價的比例大概在0.00033-0.004h((0.4元/kwh)/(10000-12000元/kw)),目前歐洲的海上風電電價在80美元/Mwh,造價在4000美元/kw,其電價投資造價比在0.00002h,遠低于中國的電價造價比。也就是說中國的海上風電一旦平價,其成本需要下降50%-60%方能在中國市場進行競爭。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風電電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來自用戶端降本的市場需求壓力,國家發改委已經連續多次在過去幾年連續降低用戶側電價,工業用電電價已經降低到低接近0.5元/kwh,高的也就0.7-0.8元/kwh(平均電價),隨著新能源電力比例越來越高,未來作為主要電源承擔電源供應的大任,總體來說電價越來越低。資源是固定的,電價是下降的,因此電源的單位造價被逼往下走也是必然的。如果國際巨頭解決了設備的國產化問題,其競爭力是相當大的。
繼續直驅路線:半直驅和雙饋的低成本競爭如何避免
從西門子的供應鏈看,葉片可以本地化,發電機也可以實現本地化,其他的大部件基本無法實現本地化,與聯合動力聯姻,可共用的產業鏈葉片可以,直驅路線發電機還得采用西門子的供應鏈,其他大部件基本也短期內實現內部供應(聯合動力產業鏈),難題如何在做到4000元/kw價格形勢下,西門子歌美颯的風機本土化后價格至少與他的國際市場價格進行腰斬才行。
第二個問題還在于技術路線問題。中國目前的風機大容量風機都開始走雙饋路線,或者半直驅路線。金風已經開始半直驅的海上風機,遠景,海裝,運達,都是雙饋風機,明陽堅持多年的半直驅路線。唯有東氣和哈電目前還是直驅路線,東氣走直驅路線在于其水電和火電發電機組的優勢,過去都是干幾十萬乃至百萬千瓦發電機的企業。上海電氣當前發布的11MW仍然是直驅路線,未來是否繼續直驅路線還需觀察,因為他的陸上大容量機組已經開始半直驅,包括金風也是。
從齒輪箱的技術進步而言,半直驅的兩級或三級傳動齒輪箱已經非常成熟,ZF,威能極,重齒及南高齒,大容量已經下線的達到了11MW,但明陽公開表示明年16MW的半直驅機型下線,意味著10MW級別的齒輪箱完全沒問題,而且齒輪箱的高功率版本扭矩密度大達到220NM/kg,同樣重量的齒輪箱只需要之前2/3的重量。
歐美品牌本土化:壓力山大,任重道遠
西門子歌美颯是海上風電的國際巨頭,市場份額多年無人能撼動,中國海上風電蛋糕巨大不可限量,也是人盡皆知,現階段西門子進軍中國,通過聯姻模式不失為一種戰略,但要在平價乃至低價的中國海上風電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如果不適應中國的競爭模式和造價水平,未來壓力可謂不小,要知道,海上風電風機價格帶塔筒的價格已經與陸上風電1年前的價格持平。
期待國際巨頭參與到中國的市場競爭,同時對中國本土的海上風電主機企業也是一次挑戰,如果一旦性價比持平,如果我是客戶,肯定用中國的西門子,上海電氣早期不就是這樣嗎,你們說呢?
相關閱讀:
國家能源集團聯合動力與西門子歌美颯可再生能源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