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煤、推溜、拉架、裝煤、運輸,這些在過去主要依賴人力,且隨時隨地與危險相伴的采煤工作環節,隨著智能化技術在煤礦開采中的運用,迎來新的變革。
近日,記者在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工作室看到,操作人員只需摁下總控臺啟動按鈕,井下深處的采煤機立即進入工作狀態。
“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將工人從直接面對高風險的環境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既保障了員工安全,也提高了生產效率!辟F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國強說。
2018年,發耳煤業建成我國西南地區智能機械化綜采工作面后,很快便嘗到了智能化帶來的甜頭:過去日均原煤產量1900噸,現在日產高可達4800噸;綜采隊和生產輔助系統縮減90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800多萬元。
減員增效的背后,重要的是解決了安全生產問題。發耳煤業按照“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的思路,把面對風險面的綜采人員撤出來,換上智能機械化設備;減出來的人員則補充到其他安全作業崗位,緩解用工不足問題。
作為一名支架工,顏輝以前每天都要跟著煤機跑,采煤面有146臺支架,煤機每割過一臺支架,他和同事就要操作一次,146臺支架就要重復146次。同時還得隨時注意有沒有煤矸石落下。
隨著綜采面實現智能化生產后,顏輝不用再跟著煤機跑,只需巡查即可,勞動量減少90%以上。
智能化技術不僅在采煤環節大放異彩,也讓另一個潛藏較大安全隱患的崗位——巡檢工作變得不再危險。
在貴州豫能投資有限公司安順煤礦,一個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45厘米、重17公斤的機器人首次取代工人巡檢礦井。
“以前,巡檢皮帶機必須在皮帶運行時才能去巡檢,不但煤塵大,巡檢時候還容易走滑,很不安全,F在,通過智能機器人巡檢,我們就在地面操作,既安全又快捷!卑岔樏旱V調度室調度員劉磊說。
據介紹,主井皮帶承載著從井下運送原煤到地面的工作,以前主斜井強力膠帶輸送機每天的巡檢工作主要依靠人工進行定時檢查,存在巡檢距離遠、地面濕滑不安全、周期長、巡檢不到位的問題。
“巡檢機器人在工作時實時將監測畫面傳遞到調度中心上位機,通過上位機監控畫面可以精準看出皮帶有沒有跑偏、有沒有受損!卑岔樏旱V負責人何志龍說,“使用智能巡檢機器人,可實現超前預判、預警,有效將事故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煤炭是貴州的傳統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受地質條件復雜,高瓦斯、突出礦井居多,煤層不穩定,地質災害嚴重,以及開采技術水平等不利條件影響,全省煤炭產業曾處于“大而不強”的境地。
近年來,貴州把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融入煤礦行業生產管理各個環節,通過智能化建設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保障煤炭穩定供應,實現全省煤炭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全省正處于煤礦智能化的初級階段,研發滯后于行業發展需求、技術裝備保障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許多煤炭企業在更大規模上推動行業智能化快速發展。
在智能化轉型之路上走得很順利的發耳煤業正是其中之一。
“在推動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由于各廠家生產的設備兼容性不一樣,后期設備維護只能集中在原廠家進行,往往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希望能通過技術引導,讓上游企業的設備生產更多解決兼容問題,讓產業鏈和利益鏈分配更合理!毙鴱娬f。
貴州豫能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張清鵬也認為,煤礦智能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實現全過程的智能化運行,不僅需要在內部,即采煤、掘進、運輸、排水、通風等環節打通智能協同渠道,也需要獲得更多外部的技術支撐。
面對行業存在的共性困難,貴州煤炭行業智能化建設的決心越來越大。貴州提出,到今年底,完成煤礦智能化、機械化升級改造任務,生產煤礦采煤機械化率達到96%、力爭100%,輔助系統智能化、信息化服務管理和監控覆蓋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