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開幕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承辦的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高質量合作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
論壇聚焦于探討中國制造業如何在國際舞臺創造發展新機遇,推動產業新實踐,助推發展能級躍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出席論壇并致辭。廣西柳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受邀向參會的行業協會、知名企業、高校學府等專家代表作《管中窺豹,制造業發展之淺見》主題演講。
辛國斌表示,全球疫情之下,我國企業同世界各國企業一道,推進全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保持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和動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產業變革創新和開放合作的潮流不可阻擋,進一步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非常重要。
曾光安的演講從柳工2002年提出“建設開放的國際化柳工”,經過十數年深耕,構建起全球性的業務戰略布局,并取得了諸多經驗與成果談起;同時還分析了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及產業鏈演變給中國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制造業在疫情中展現出產業鏈供應鏈快速恢復的能力,充分展示其無可匹敵的基礎和未來競爭力。”曾光安表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全面貫徹落實“六保”“六穩”,對制造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升級是當務之急,也需要全面布局,內外協同,精準發力。
根據曾光安的觀察,受疫情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的演變是必然趨勢,向更低成本的國家和新市場轉移不可避免。不過,轉移的成本高昂,時間漫長,且轉移帶來的市場競爭力變化不可避免。
“巨大的市場產生巨大的收益,中國是全球工業品大需求國,也即將成為全球大消費品需求國。”他提到,中國制造業已成為國際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但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還需要進一步在高端制造和新技術產業鏈上加大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對此,曾光安提出四點建議:
1、傳統制造業與新能源、5G等新技術產業鏈并行融合發展
2、深度改革開放提升制造業可持續競爭力
3、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制造業國際化進程
4、共同打造“中國+東盟”制造業生態圈
據他介紹,整個工程機械分為15大品類,這15大品類在中國都能制造。不過,雖然中國實現了從中低端到高端的覆蓋,但在大型設備動力、傳動、液壓、電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統上,中國還存在短板。相比之下,歐美日則掌握了這些高端產品的制造技術。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尤其在包括新能源、5G等領域,中國很有可能建立領先地位。曾光安舉例稱,去年,柳工應用5G技術,在北京遙控位于廣西柳州的工程機械設備,實現了遠程施工作業。此外,在電動化領域,從電池到電機、電控,中國的發展速度也比歐美快,這其中以中國對鋰電池技術的應用發展令人稱贊。
因此,曾光安認為,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中國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產業鏈新模式。工信部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倡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還有中國大量優秀企業探索和創新,中國制造業一定能夠在全球打造厚實的基礎。
中國制造業如何善用該優勢在世界舞臺強勢扎根,打造真正的全球制造業產業強國,是每個中國企業的責任與期待,柳工有信心與各行各業共享共贏,共同引領推動全球工業繁榮發展。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于觀察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