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在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下,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共同推出“對話新國企”系列融媒體訪談,主題聚焦“奮進‘十四五’”,邀請10多位中央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兩會代表、委員,著眼“十四五”規劃,縱論國資央企改革發展新布局、新舉措。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國資國企如何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王彤宙做客“對話新國企”,就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同網友進行交流。
在危機中育新機 在變局中開新局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作出重要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全球基礎設施行業下行加之企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為中交集團的“十四五”發展帶來了不少挑戰。
王彤宙表示,危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全球復蘇,國際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契合各國追求開放、聯動發展的共同愿望,符合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當地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期待。交通強國、海洋強國、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為中交集團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交集團始終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判斷上來,胸懷‘國之大者’,全力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王彤宙說,在研判“十四五”形勢任務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集團的總體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
王彤宙表示,打造“科技型”企業,要堅持科技優先的導向,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以一流的科技實力奠定一流的產業實力。打造“管理型”企業就是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制度建設,實現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轉變,由行政命令型管理向有序的現代治理轉變。打造“質量型”企業,要堅持質量、效率優先,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趟出一條符合黨和國家期待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夠真正地成為這個時代的“企業明星”。
對于集團“十四五”的發展規劃,王彤宙說,“當前的要務就是要搶抓市場,搶抓發展機遇,補上市場的短板,研究國際上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形勢,重塑中交集團在世界建筑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價值。我們不能松勁,也不能懈怠,必須要抓住機會,深化細化‘兩大兩優’的經營策略,全面推進經營的提質增效。‘兩大’是‘大交通’和‘大城市’,‘兩優’是海外優先和江河湖海優先。”
一條主線、三個層面、五大重點
推進企業改革
王彤宙表示,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質量型、管理型”世界一流企業,中交集團將貫徹“一條主線”“三個層面”和“五大重點”。
“一條主線”即全面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方案,推進各項改革,確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三個層面”是指在集團層面,統籌抓好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的推進;在二級子公司層面,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和深化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對于試點企業,要抓住國資委推進的“雙百企業”“先行先試”探路作用。
對于“五大重點”,王彤宙介紹,一是按照兩個“一以貫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集團和二級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實現依法治企和制度立企。二是優化授權和放權的管理機制,大膽有序的向下授權和賦能。三是大力推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用市場化機制公開透明的選人用人。四是積極有序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按照“四個一批”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五是要加大優質外部資源的整合重組。
王彤宙說,“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剩下的都是些難啃的‘骨頭’,國企改革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擔當。”
對于中交集團改革的重頭戲,王彤宙認為,一是打造“五型”總部,建設“中交”。要推動總部的機構調整,真正推動“三項制度”改革,把總部打造成黨建統領型、戰略管控型、價值創造型、服務監督型和和諧奮進型的一流總部。二是要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打造“法治中交”。按照兩個“一以貫之”的要求,推進黨的領導融入企業法人治理的各個環節,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三是以創新體制機制來建設“活力中交”。通過改革試點來進一步總結經驗、打造樣板,為今后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四是以加快專項改革為突破點,打造“有為中交”。通過專項改革為企業發展打好基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王彤宙說,“我們也相信因改革而生的中交將會在這一輪深水區的改革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大”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交集團未來的創新發展之路又將如何走呢?
王彤宙表示,在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創新創造中,中交集團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可以用“四個大”來形容,即“大智庫”“大絕技”“大裝備”“大兵團”。這既是中交集團科技創新的特點,也是未來進一步完善的目標和方向。
“去年我們推出了由4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的高端科技智庫,這是作為央企的亮點。”王彤宙說,“我們把重大項目作為創新突破的主戰場,練成了一批別人要不來、買不來、仿不來的獨門絕技。這些原創性成果,不僅帶動了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基建領域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而且還捍衛和鞏固了國家利益。”
“我們自主研發的沉管隧道裝備用在了港珠澳大橋上,還有亞洲大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超大直徑的盾構機‘天和號’,這些都填補了國內一些技術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
中交集團大力營造全員創新的濃厚氛圍,形成了橫向聯通、豎向貫通的中交創新體系。“對外方面我們聯合國外的許多大學和實驗室,對內我們也和國家的許多科研院所進行新的合作。”王彤宙說。
站在開啟“十四五”的嶄新征程,中交集團將為科技強國、交通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王彤宙表示,當前的要務是搶抓市場、搶抓機遇,通過進一步“延鏈、建鏈、強鏈、補鏈”,重塑中交集團在世界建筑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價值。中交集團將進一步打造“科技型”中交,為科技強國、交通強國作出中交貢獻。中交集團將加快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深入實施科研攻堅工程,把優秀的人才、急需的資源、先進的設備配備到攻關任務上來。加快融入“新基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堅持以“數字中交”為愿景,深入實施“產業+數字”行動計劃。扎實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落地落實,為“交通強國”貢獻中交力量。王彤宙說,“中交集團爭取將更多獨門絕技、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在行業內推廣應用,提升交通基礎設施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本文來自中交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