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年會在長沙召開。時隔近十年后,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又一次以協辦方身份站在年會舞臺,感慨萬千。
過去十年,中國工程機械的市場發展呈現“V形”變化——2011年,年會在長沙召開,同年創下歷史新高后開始斷崖式下滑;2016年下半年復蘇,再次高速增長。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統計,今年1—10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共銷售挖掘機263839臺,同比增長34.5%,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再創歷史同期銷售新高。
“1999年,中國的世界工程機械50強還只有徐工一家。到現在,《中國工程機械》雜志發布的中國上榜企業就有12家,僅長沙就有4家。”何清華作為親歷者,見證中國品牌在世界的崛起。
三一和山河貢獻近30%市占率
16年前的一次經歷,曾深深刺痛著何清華的心。
“2004年,我帶著幾位年輕員工次到歐洲,以觀眾身份參觀德國慕尼黑工程機械寶馬展,看到整個中國軍團的展位氣勢還不如韓國一家企業時,確實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對于往事,何清華記憶猶新。
也正是這一次德國之行,激發了何清華打造高端產品、進軍國際市場、樹立民族品牌的決心。
當時的中國挖掘機市場,外資品牌在國內諸多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憑借在技術、制造、市場、管理上的成熟性,在市場上獲得了快速發展;而國產品牌由于引進技術模式的“消化不良”,在市場上曇花一現。
在這樣的兩難境地下,以山河智能為代表的中國品牌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奮起直追、自強逆轉之路。
12月8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對近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變化進行了“復盤”:從2015年開始,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開始發生逆轉,占據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出口市場銷量增長數倍,市場占比也從不足2%上升至約10%。
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國內挖掘機市場國產品牌銷量183111臺,同比增長49.4%,市場占有率69.4%。其中,長沙工程機械企業三一、山河智能的迅猛成長有目共睹,貢獻了今年近30%的市場銷量。
在國內挖掘機市場近十年銷售排行榜上,三一穩居榜首,十年來累計銷售超過26萬臺,今年前10月累計銷售超過7萬臺,市場率為26.8%。在租賃的廠房中艱難起步進軍挖掘機行業的山河智能,走差異化道路,位居今年挖掘機銷售榜前十,市占率為3.1%。
未來幾年市場保持小幅增長態勢
眾所周知,挖掘機市場是強周期性行業,會受到經濟周期的強烈影響。此外,產品還會受到換新周期、技術創新周期等的綜合影響,進而呈現出市場的周期性波動。
“此次持續多年的市場超預期增長,是由于政治周期與產品更新周期、庫存周期相互疊加,進而導致市場需求大幅攀升。”談及近幾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吳培國分析,這得益于綜合因素疊加。
這些因素既包括今年國家為應對疫情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加碼,重大項目為避免因疫情停工導致的延期而帶來的額外設備采購需求;也包括金融與貨幣政策適度放寬、換新高峰尾聲、環保推動產品升級、產品終端售價持續下滑等多重因素。
高速的增長態勢是否會持續下去?答案是否定的。隨著相關推動因素的弱化,未來工程機械市場短期內可能轉入下行。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曾一度重挫工程機械行業。這意味著,國內市場未來幾年將難以持續高增長態勢,有可能迎來局部拐點和周期性波動。
“工程機械企業不用太擔心,應該保持樂觀。”吳培國也表示,從長期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挖掘機市場總體上也將與宏觀經濟趨于一致,在震蕩中保持小幅增長態勢。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的分析,預計2021年國內挖掘機銷量同比今年增長8%左右,2022年、2023年市場將逐步轉入平穩發展階段,且存在下滑的可能性,但未來幾年出現上一輪斷崖式下滑的概率相對較低。
未來追求新產品新制造新銷售
工程機械行業即將迎來新常態,如何穿越行業周期,成為工程機械企業共同面對的一道必答題。
要正確解題,與會者吸取上一輪周期的教訓達成共識:避免單一銷售收入,豐富盈利模式;加強研發投入,以技術提升競爭力;關注財務健康,杜絕極端快速發展;增強戰略深度與廣度,對抗市場周期;強化上下游產業生態共贏。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分析,未來,隨著供需關系的深度調整,以及互聯網+、大數據、AI技術、5G通信、VR等技術快速發展,以數字化、新渠道和用戶體驗為關鍵詞的挖掘機械新產品、新制造、新銷售將成為新市場環境下的重要發展方向。
其實,長沙企業在智能化、數字化方面早已進行了成功探索。山河智能執行總經理夏志宏介紹,山河智能從2005年起就專注智能化研究,2007年推出首款智能遙控挖掘機亮相國際大型展會,填補了國內外智能挖掘機的空白,成為裝備制造領域智能化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目前,5G智能遙控挖掘機已率先批量推向市場。
這也讓山河智能成立21年來,營收增長超過1000倍,年均增長率超過40%。從租賃廠房的作坊式企業,發展到現在的國際化企業集團,打造了以長沙為核心的零部件配套供應體系。
三一也從產品設計、制造、客戶服務等多個環節實現了智能化、網聯化和數字化。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介紹,三一重工“18號工廠”實現了生產中人、設備、物料、工藝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兩條總裝配線,可以實現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在10萬平方米的車間里,每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混裝生產30多種機械設備,馬力全開可支撐300億元的產值。
可以看到,穿越周期不再是一家企業“自掃門前雪”,而是一個行業抱團對抗;也不是一家主機企業的“分內之事”,而應該是主機企業與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態共贏體系。
。ㄩL沙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