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半年GDP增長7.6%”?7月15日,記者采訪了多家一線企業,有喜有憂的反饋,勾勒出一幅更為復雜的微觀經濟圖景。
蘇浙“小老板”先感受到7.6%帶來的“傷害”。浙江寧波一位搞實業的企業家向記者抱怨:“2008年金融危機把外貿訂單搞沒了,這兩年,中國經濟不景氣,國內訂單也越來越少。更糟糕的是,現在要從銀行貸款幾乎不可能。再這么下去,別說盈利,能不能維持下去都很難說。我有好幾個供應商都已經‘關門大吉’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電子商務企業的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同樣來自浙江,網盛生意寶從初只有一家化工專業網站的電子商務企業,發展成集電子商務、大數據、互聯網金融于一身的企業經營綜合服務商。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電商對經濟增速不敏感。雖然大環境不好,我們的營業收入仍保持20%-30%的增長。7.6%從某種程度是個利好,之前通過大數據發布的BCI指數準確預測了經濟下行風險。”
下半年GDP增長繼續下滑
下半年經濟壞能壞到哪里去?多數專家對記者,如果不出臺刺激政策,下半年GDP增長將繼續下滑,全年GDP增長在7.2%-7.3%左右。
“如果應對不當,中國今年全年的GDP增速可能無法達到7.5%。不過,中央政府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會采取措施保證達到7.5%的下限。”彭博集團亞太經濟學家麥德能進一步預測,“下半年的GDP增速可能在7.0%-7.1%左右,那么如果沒有任何刺激措施出臺的話,這會使得今年全年的GDP增長率只有7.2%-7.3%左右。”
錦宏中國價值基金總經理徐之騫則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下降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不會破七。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不會出臺相關經濟刺激方案,預計下半年經濟增速將回落至7.1%-7.2%。這可以被視作的‘軟著陸’方案。”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今年GDP增長速度為7.4%,2014年GDP增長速度進一步下降至7.2%。”
“以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嚴重挑戰,下半年,中國經濟不會有太大起色,估計全年GDP增速在7%以上,要實現‘保八’則非常困難。”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投資總監梁輝告訴記者。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預測:“如果第三季度經濟增速進一步下行的話,不排除政府會出臺溫和的經濟刺激政策的可能,因此下半年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2013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分別為7.4%、7.2%。”
結構調整缺少新“動力”
走出低增長靠什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按照這一勢頭,內需拉動能否在下半年擔當重任?
對此,徐之騫不太樂觀,在他看來:“內需拉動需要居民收入作為支撐。從上半年宏觀數據看,居民收入呈下滑態勢,因此,內需拉動的基礎不成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的數據是6.5%,去年同期是9.7%,出現了3.2個百分點的回落,居民人均收入甚至慢于GDP增速。
“第二季度經濟增速比季度放緩,主要是由于短期內需求疲弱、經濟結構性問題阻礙及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等三方面原因所致。”唐建偉分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131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1%,為10年來低增速。
唐建偉認為,投資增速回落主要受制造業投資下降影響。1-6月中國制造業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7.1%,增速比季度回落1.6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速創下近十年以來低水平,“預計制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將制約固定資產投資向上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數據出現輕微回落的情況下,房地產增速進一步加快。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828億元,同比實際增長20.3%,增速比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20.8%,增速比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8.8個百分點。
在徐之騫看來:“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等領域出現慣性增長是可以理解的,從前期買地、融資、開建,其對政策的傳導需要半年時間,預計在下半年經濟數據中會有進一步的體現。”
幾家歡喜幾家愁
“政府將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即使出臺刺激政策也不會進入制造業。”美銀美林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陸挺進一步分析,“政府不會把所有開支負擔全部壓在地方政府身上,中央政府將承擔更多責任。”
從行業上看,陸挺認為,“中央會把重點放在用于防治污染和促進消費的基礎設施上。下半年,主要受益行業可能集中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鐵路、信息技術(IT)基礎設施(包括3G/4G和寬帶)、新能源汽車、節能設備以及城市基礎設施項目。”
梁輝給出了基本一致的預期。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未來,我們比較看好技術創新產業,醫療、大眾消費品,以及環保、能源裝備領域。這些產業比較符合經濟結構轉型的要求。”
“在中國雙軌經濟背景下,政府政策應該對不同行業實行有保有壓,要壓出現產能過剩的傳統的制造業,要去杠桿,去產能和去庫存;要保要支持的企業就是服務行業,包括物流、電子商務和新興的服務行業。”李晶進一步指出,“這些行業當中,中小企業比重比較大,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銀行信貸支持,這樣才能逆轉現在投資者情緒低迷的困境,經濟才能出現真正的結構性的調整。”
在徐之騫看來:“未來,消費類企業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一些重資產、偏好投資的企業將越來越難獲得政策扶持,相反,一些新型消費企業,基數比較低,將會呈現爆炸式發展,比如,安全座椅。除此之外,移動互聯網將會有‘井噴’式發展,比如,手機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