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之際,加大鐵路建設力度和加快鐵路投融資改革再度成為焦點話題。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以多方式多渠道籌集鐵路建設資金,爭取“十二五”后兩年社會資本投資鐵路2000億元。
長期以來,中國鐵路建設以國家直接投入和鐵路系統向銀行貸款為主,造成多年來鐵路建設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需求的現狀,更使得鐵路總公司背負2萬多億元的沉重債務。多年前,鼓勵民資“入鐵”的投融資改革就被列為重要目標,但雷聲大雨點小,一直缺乏配套支持政策,大量民間資本只能觀望徘徊。即便是盈利前景巨大的京滬高鐵,參與合作投資的部分民間投資方,也因為投資權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而宣布退出。
作為低收益、投資回報期漫長的重要基礎設施體系,鐵路在吸引民間投資方面“先天不足”,但京、滬、穗、深等城市地鐵建設吸引民間投資的經驗證明,只要厘清公益與經營的界限,民間資本依然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充滿興趣。因此,鐵路投資壁壘的打破,僅僅釋放改革信號遠遠不夠,必須在政企分開的同時,打破價格與運輸計劃的桎梏,讓更多鐵路業務能真正交給市場。
目前,中國鐵路總里程僅9萬多公里,遠遠落后于美國22萬公里的規模。人口龐大國土遼闊資源短缺的現實狀況,決定了中國必須發揮鐵路運輸集約環保的優勢。尤其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的歷史欠債遠未彌補,運力緊缺一票難求的弊端仍深刻困擾中國人的日常出行。因此,以改革促建設的步伐還需要加快,但須避免前幾年大躍進式的方式,以更理性的方式合理規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