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隧道沒形成前,是盾構司機駕駛著“巨無霸”一環一環挖掘出來的。日前,記者來到地鐵2號線機場延長線工地,和盾構司機蔣楠一起體驗了“地下工作者”的辛苦。
盾構司機都是80后
戴好安全帽,渤海早報記者隨中煤三建地鐵2號線機場延長線項目部工程部部長徐浩走下6米深的隧道,涼風迎面吹來,對比外面的高溫,瞬間涼快下來。一行人沿著一人寬的通道,向盾構機方向走去。620米長的隧道,走了10分鐘,越往里面走,機器散發出來的溫度就越高。渤海早報記者登上盾構機,見到了司機蔣楠,本以為是年紀大點的老師傅,沒想到他是80后。蔣楠是安徽人,今年30歲,但是駕齡已經有8年了。“我們這條線一共8個盾構司機,都是年輕人,還有90后呢。”蔣楠說,盾構機駕駛員是個新興職業,要從頭學起,年輕人容易接受新知識,思維活躍,而且體力好,24小時輪班工作也沒問題。
每推進1.2米需要45分鐘
“這幾天空調壞了,有點熱。”狹長的操作室不到3平方米,室內顯示32度,還沒有開始采訪,就體會到汗如雨下的感覺。蔣楠告訴渤海早報記者,他每天早晨7點上班,晚上7點下班,12個小時都在地下工作,基本見不到太陽。“每天一開工,我就開始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大小小幾十組隨時變動的數據,對每個參數進行嚴格控制。根據不同情況及時操作若干按鈕。”蔣楠說,每推進一環是1.2米,需要大概45分鐘,然后停下來,走出操控室用移動設備調控拼裝機,再由施工人員拼接固定。6塊管片,這期間還要密切關注地面沉降、軸線控制、拼裝質量等。12小時工作下來很容易產生視覺和精神疲勞,但他告訴自己,盾構決定工程質量,不能有一絲懈怠。由于上廁所不方便,為了保證工程進度,他只能減少如廁次數。
與軸線偏差不超30毫米
“盾構機的行進路線和位置要沿著設計軸線前進,偏差大了會影響管片安裝等后面一系列進度。”蔣楠告訴渤海早報記者,盾構機姿態和軸線大偏差不能超過30毫米,而行業內要求不超過50毫米,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所以要不斷調整盾構機的行進姿態。在記者采訪過程中,蔣楠不時回頭看操控臺,觀察各項數據,怕不耽誤其工作,匆匆結束采訪,還沒等我們走遠,他已經開始操控管片安裝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