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靠誰支撐,或者說誰能刺激整個行業偏好,大企業、中小企業,國家該重視誰、扶持誰,以應對目前的危機。
不久前,國家工商總局發布《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目前近5成實有企業年齡在5年以下,且從第3年開始,進入死亡高發期,這不禁讓業界開始擔憂工程機械行業內的中小企業有多少企業能夠安然度過危險期。
中小工程機械面臨死亡考驗
面對行業困局,中小工程機械企業想要在行業調整的大潮流中有所作為,就要順應大勢,從拼產品、拼價格的競爭方式轉變為拼質量、拼產品科技含量的思路上去。
對于我國工程機械內的中小企業而言,采取“術業有專攻”的市場對策,不失為一個好對策。事實上,我國工程機械很多中小企業不乏一些成績比較突出的。比如寧波一帶的工程配件企業,企業規模雖然難以和行業龍頭相抗衡,但是他們卻以數量和質量取勝,專注于小型工程機械零配件的制造,這樣的市場定位,無疑企業在行業冬天生了一把火,有助于其順利過冬。
當然,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中小企業自身條件千差萬別,在政策的引導下,不斷尋求自身的發展之道,才是企業能否成就生存的根本。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創新”二字,不僅企業發展模式需要創新,包括產品、技術甚至市場定位都需要不斷優化。
加大對大中型企業扶持力度
我國重型機械行業自2009年發展增速減緩后,不但影響企業2013年的經營狀況,也將影響未來兩年的生產經營。其中,礦山機械、物料搬運機械增幅下降一半以上,有不少中小企業接近關門。針對目前重型機械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成功走出“寒冰期”呢?
如大連重機共有五十余家小企業配套,如果大連重機倒閉,這些企業也活不了。大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國家可以制定發展重型裝備制造規劃指引,重點建成一兩家國際型集團企業。
專家建議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投入資金支持比例加大到30%—50%,同時對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給予延長設備折舊年限的政策。并讓重大技術裝備企業進入軍工高端研制領域,發揮這些民用領域領軍企業的優勢和能力,為國防建設發展貢獻力量。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央企優先購買裝備制造央企產品,并納入業績考核。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繼續給予購買國產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鼓勵企業購買國產設備。
目前,國家對重型裝備發展統一規劃力度不夠。重大技術裝備的用戶往往是電力、冶金、石化、鐵路等具壟斷特點的行業,這些壟斷企業往往在擴展自己的裝備制造體系,造成不公平競爭,也因重復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應該采取措施解決第二制造體系的弊端。一些非本行業企業也都新建低端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盲目擴建嚴重。如鋼鐵行業大多數都有機械制造公司,鐵路建設企業建起了盾構機制造廠,結果是低端能力大量過剩、能力放空和無序競爭、血拼價格。
身處制造環節的重機企業,成本高,利潤薄。因此建議企業之間能用投資的方式,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如將具有總包資質的鋼鐵冶金研究院與重機企業聯合,將大大提高研發生產效率及產品利潤。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重型機械制造業均逐漸步入以服務業向“大制造”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