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回答提問時表示,中國的經濟要升級,出口產品也要升級,中國裝備走出去要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接受競爭的檢驗,提質升級。
兩會期間,來自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企業家、專家學者代表們就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和業內存在的問題各抒己見,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易受宏觀形勢影響行業未來增速持續放緩是“大概率事件”
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GDP增長7.7%。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趨緩已成為各界共識,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和國際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陷入產能過剩泥潭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要如何轉型升級,從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中突圍,并在與新興經濟體的競爭中建立比較優勢已成為關系行業發展的重要議題。本屆兩會上,此議題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強周期性行業,它的發展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未來增速持續放緩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必然要度過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轉型期”,談到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日信證券財富管理部總經理吳煊這樣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
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轉為追求質量效益、節能環保和集約。這意味著,以固定資產投資為拉動的工程機械行業將長期面對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和競爭加劇的環境。在2013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峰會上,身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翹楚徐工集團董事長的王民也曾拋出他的“中速心態論”。
王民表示,隨著行業發展速度的變化,應該從高速增長時期的高速心態,調整為中速心態。他說,盡管世界經濟仍然不穩定,比較低迷,但是發展仍是主旋律,機會還是很多。特別對中國的企業來講,它已經從一個擴張型轉變到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
行業現狀“大而不強”關鍵技術依賴進口企業家:不創新就等死
中國重工企業不可謂實力不雄厚,在“2013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上,中國11家企業上榜,美國為8家,日本11家,德國5家,瑞典3家,韓國2家,芬蘭2家。前15強企業中,3家中國企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分別位居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然而,在超大型企業頻頻登頂國際制造業排行榜,大手筆進行海外并購、投資設廠的同時,中國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卻嚴重依賴進口,長期受制于人。
吳煊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可謂大而不強:產能大、規模大、企業數量多,但關鍵技術薄弱和零部件依賴進口等因素一直嚴重制約著行業發展。本屆兩會上,一批來自一線的工程機械實業家紛紛就如何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各抒己見,提出意見建議。
13日,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參加兩會時表示,要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在產業鏈上實現均衡發展。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誕生了一批規模上千億,在全球有品牌、有地位、有話語權的龍頭企業,但為之配套的企業大多還是創業型、中小型企業,它們處于產業鏈底部,規模較小,技術較弱,裝備較差,沒有能力自我升級,難以支撐產業向高端突破;為主機配套的擁有關鍵技術的核心零部件,占有高附加值,但大多數卻要從歐美企業采購,這成為制約產業向高端升級的瓶頸。
“比如說工程機械和汽車產品,不僅我國主機(整車)產品的品牌溢價能力遠低于國際知名品牌,國產品牌采用的液壓件、電子產品等關鍵零部件也嚴重依賴進口。同時,制造業發達國家利用優勢搶占全球市場和我國中高端市場,新興經濟體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世界各國搶占國際分工制高點的競爭也更趨激烈”,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董事長王金富這樣表示。
在2013年的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暨中國大企業高峰會上,徐工董事長王民曾表示,企業的創新主要是技術的創新,如今做普通同質化的產品已經沒錢可賺了,跨國公司占據的是高端市場、掙的就是大錢,而我們現在還有差距。所以創新是競爭促進的,也是自己要活得更好逼出來的,不創新就是等死。
王民說,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與積累,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解決了90%的難題,但關鍵的是要攻克后的10%。“這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瑪峰后的幾百米,需要聚集更大的力量,用更多的財力、智慧和人才,把后幾百米和10%的難題解決。這個難題不解決的話,始終被人遏制。”
兩會代表建議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專家:是否可持續是成功關鍵
對于如何解決工程機械行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本屆兩會上,代表們紛紛支招。“一方面要對中小配套企業的能力進行提升,重點培育一批強、精、專的中小企業;另一方面要對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進行有效投入,填補產業鏈上的空白”,詹純新說。
詹純新認為,資源無法共享也是制約產業升級步伐的重要因素。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缺乏對共性技術的聯合研發和成果共享。他分析稱,對大裝備制造業來說,材料、機械、電氣、液壓等學科都屬于行業共性技術。“行不同,理同”,對共性技術進行基礎研究與延伸開發,能夠使大裝備制造的各分支行業共同受益。
針對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突破難題,代表們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王金富表示,政策環境、技術、人才是轉型升級當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詹純新建議國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合適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組建跨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聯盟,從橫向打通產業鏈,加快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對于委員代表們的建議,吳煊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三方共建平臺無論從國家戰略高度、企業降低成本還是高校經濟科研實力的提升方面來看,都是值得推動、多方共贏的。如果僅僅依靠國家補貼企業進行相關技術研發,成本會非常高,效果也不見得滿意。
吳煊強調說,這個想法雖好,但能不能持續合作下去才是決定未來是否成功的關鍵。他認為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從以下三點來推動:一是逐漸減低對外購零部件的采購量;二是對民族品牌要求進行新技術強制試點;三是通過中外合資方式來引進關鍵技術,實現互利合作。
徐工、中聯、三一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內的“三巨頭”。近年來,三家企業在“海外擴張”方面動作頻頻,雖然模式各有不同,但其終指向都是通過合作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國際平臺,提升企業實力。以徐工為例,為攻破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難題,徐工在德國收購企業并建立了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