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因此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業國際地位、增強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已成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界的共識。
打通縱橫產業鏈
3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說:“推介中國的產品,維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正當權益,這是作為中國總理分內的事。去年訪問中東歐的時候,曾經跟他們的領導人說,如果你要建高鐵、核電,在同等質量下,用中國的裝備可能是建設快、成本低的,我有這個底氣。”他同時還向中國企業轉達了一句話:“你們可是要盡力啊,我們對中國裝備質量等做了承諾,可不要讓這個承諾落空啊!”
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000157)董事長詹純新說,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大產業。“從橫向看,分支多,服務面寬,上可航天航海,下可耕田犁地;從縱向看,任何一個分支,也都是一個從零部件到主機產品的完整產業鏈。面臨轉型升級,裝備制造業要爬全球價值鏈高端這個"坡",過核心技術這道"坎"。但我們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都遇到了一些問題。”
詹純新認為,目前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縱向發展的不均衡,制約了產業向高端升級。“裝備制造業的分支產業鏈發展現狀是主機企業出現了一批龍頭企業,其中不乏百億、千億級企業,有的甚至在全球有品牌、有地位、有話語權;但為之配套的企業大多還是創業型、中小型企業,它們處于產業鏈底部,規模較小、技術較弱、裝備較差、沒有能力自我升級,難以支撐產業向高端突破。”詹純新說,“以工程機械為例,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600031)3家中國企業已進入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10強,但為之配套的國內企業盡管數量很多,但是能力都比較弱,高端的液壓件、密封件、傳動件、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還大多依賴進口。”
而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橫向資源不共享,則同時制約了產業的加快升級。詹純新表示:“對大裝備制造業來說,材料、機械、電氣、液壓等學科都屬于行業共性技術,"行不同、理同"。對這些共性技術進行基礎研究與延伸開發,能夠使大裝備制造的各分支行業共同受益。但因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條塊分工,缺乏對共性技術的聯合研發和成果共享。比如,我們的航天工業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們的農業機械在深翻、收割等方面與世界高端農業機械還存在一定差距。”
由此,詹純新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建議國家以入股的方式,按市場原則,與企業共同投入組建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的股份公司,在縱向上補齊產業鏈短板;二是建議國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合適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組建跨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聯盟,從橫向打通產業鏈,加快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重工總經理王金富也表示,裝備制造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要實現“中國創造”,中國裝備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打造全球領軍品牌
近年來,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期間,不遺余力地推銷中國的高鐵、通信、核電設備與技術,加之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明確提出,鼓勵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因此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業國際地位、增強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已成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界的共識。
王金富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驕人業績,2009年以來總產值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盡管如此,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市場與技術上卻備受發達國家的制約與擠壓,全行業處于中低端價值鏈環節。同時,制造業發達國家利用優勢搶占全球市場和我國中高端市場,新興經濟體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世界各國搶占國際分工制高點的競爭也更趨激烈。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下行,部分細分市場產能嚴重過剩,影響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王金富認為,面對“內憂外患”,中國裝備制造業必須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堅持創新驅動,快速進行轉型升級。
詹純新也表示,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中聯重科將瞄準“企業”,堅持國際化道路,以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打造全球裝備制造的領軍品牌。
2001年,中聯重科并購英國保路捷;2008年,又收購當時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2013年,則將世界干混砂漿領域的品牌德國M-TEC公司收于麾下。
除并購外,跨國技術合作也是中聯重科實現國際化的又一手段。繼買斷德國JOST相關技術、與印度EM公司合資建廠之后,中聯重科又與全球知名的意大利RIBA公司簽署協議合資建立高碳材料公司。
詹純新認為,中國企業要實現真正的國際化,就是要不斷的本地化。除了本地化的產品,還要有本地化的營銷網絡、服務體系以及本地化的人才、資源等。
有專家預測,借助海外并購整合全球資源,中聯重科實現了與發達市場的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的對接,并產生了革命性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有可能主導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