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揭開新的一頁!秶倚滦统擎偦巹(2014—2020年)》的發布,宣告一個城市新發展時代的來臨。
更智慧的大城市發展,更集約的二三線城市開發,以及更有人文特色的中小城市發展……
輔以相關配套的分類調控思路,讓新房地產調控思路進一步彰顯,同時也為新型城鎮化規劃提供了政策保駕。
從企業家到人文學者的鄉愁,從普通白領到進城務工人員的戶籍權益,以及不同城市中所蘊含的不同角色定位……
《東地產財經周刊》以一組新型城鎮化的專題文章,為業界梳理出投資開發所面臨的商機
32個城市群現結構性機會
一份綱領性的新型城鎮化權威文件,為開發商提供了怎樣的新型機遇?
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這份共計30多章,全文3萬多字的《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文件。
遲來的新規劃
“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2014年馬年以來,從企業家到普通白領,鄉愁通過自媒體持續發酵。歷經人類史上大規模遷徙——春運后的人們發現,幾經輾轉回到的故鄉,早已經改變了模樣。
這幾乎是全國城鎮化的典型樣板。層出不窮的樓房,隨處可見的工業污染。光鮮建筑背后有著一個簡單的邏輯——蓋房為拆遷致富!稏|地產財經周刊》在走訪中發現,類似的案例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與此同時,“鬼城”、“睡城”、“死城”……各種名目繁多,描述只見地產不見產業的文章頻頻見諸報端。
與之相對應,出行難、就醫難、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被寄予厚望。而經歷著行業巨變的開發商,在前景難料中,扎堆一線城市規避投資開發風險……于是,2013年的一線城市,地王頻出,地價飛漲,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金創出歷史性紀錄。
在經歷了搶地風潮之后,2014年的春天,銀行業收縮信貸的進程中,樓市成交萎縮,房價出現松動,資本市場地產類股票持續下行,開發商也難尋方向。
作為權威文件,姍姍來遲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至少為開發商提供了未來幾年行動參考。
32個城市群
值得關注的,新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了“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等城市發展戰略。而針對中小城市,則提出了“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等具體思路。
針對未來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城市群成為主要規劃載體。
目前,城市群建設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個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成渝、關中、海峽西岸、海峽東岸。
二是正在建設的14個城市群,包括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蘭州城市群、烏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銀川城市群、拉薩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莊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南寧城市群。
此外,其余有7個潛在城市群,包括豫皖城市群、冀魯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浙東城市群、汕頭城市群、瓊海城市群。其中,豫皖城市群、冀魯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均屬于區域級城市群,豫皖城市群包含城市:阜陽、亳州、商丘、周口;冀魯豫城市群包含城市:安陽、鶴壁、濮陽、聊城、菏澤、邯鄲;鄂豫城市群包含城市:信陽、南陽、襄樊、隨州、駐馬店。
業內專家認為,到2030年,32個城市群將建設成熟,城市群人口達8億左右,城市帶人口達12億左右。終,形成多層次、開放性的城市群體系。
產城融合破解難題
對開發商而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其實已有預期,面對新的權威性文件,究竟是繼續扎堆一線城市,還是有策略地選擇中小城市,是道兩難選擇。
“一線城市,競爭激烈,一個好的地塊,動轍數十家開發商在搶,競爭慘烈。”一位開發商項目經理在接受《東地產財經周刊》采訪時表示,盡管一線城市風險較小,但土地成本日益攀升,門檻越來越高。
“但三、四線城市也很難,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地價便宜,但去化很慢。”
前述開發商表示,該公司此前曾在長三角一個小城市投資開發,但很長時間都不能清盤,影響資金回籠。
眼下,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正式發布,開發商或將迎來二次下鄉潮。這其中,具有城市開發與運營能力的投資開發企業,將具有明顯優勢。
“只見地產不見產業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開發商需要轉變思路”。結合當地特色,形成產業加地產的模式,是中小型城市開發的主要方向。
“粗放式的開發時代也已經過去,未來需要更具復合功能的開發企業,產城融合式的開發將成為主要思路”,一位接受采訪的政府官員稱,“誰能推動產城融合,誰就能贏得城鎮化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