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2014年經濟工作,提出201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總體觀點:
、偈状蚊鞔_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從需求、生產以及風險等三大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從需求看,強調個性化消費、基建以及新興投資、大規模走出去戰略。從生產看,強調產業升級與集中、倚仗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建立統一的全國競爭市場。從風險看,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化解經濟高杠桿和泡沫化風險、全面化解產能過剩。
、跁h提出15年五大任務,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首當其沖,預測GDP增速或小幅下調至7%。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意味著GDP增速或小幅下調。明年經濟工作5大任務分別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和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蹚娬{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意味著赤字率或將進一步調高,這與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相一致。而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助于在“新常態”中持續“化解高杠桿和泡沫”,貨幣寬松值得期待但空間不宜過度樂觀。
、苁状翁峒叭丝诶淆g化,并強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意味著人口結構變遷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未來經濟增長以及要素分配將更加向勞動力傾斜,而代表資本回報的利率趨于下降。
、菔状翁峒碍h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意味著傳統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或終結。環保助于約束產能擴張,給投資套上枷鎖,增長減速但質量提高。未來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迏^域發展仍是重要戰略,重申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從“點”(上海自貿區)到“線”(一路一帶)再到“面”(多國區域間自貿區)的國家戰略初步形成。
、2015年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預計15年在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會加快推出,國企改革也會加快。
、喔母锖蛣撔碌刃略鲩L動力將決定中國經濟未來。過去我們依賴于人口紅利、出口等增長動力支撐,而未來增長動力則來自于改革和創新等。這也就意味著長期來看增長動力和融資結構均非常重要,而必須發展有利于企業融資的直接融資市場,來支撐創新的持續。
以下為我們的點評:
一、首次明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從需求、生產以及風險等三大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從需求看,強調個性化消費、基建以及新興投資、大規模走出去戰略。從生產看,強調產業升級與集中、倚仗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建立統一的全國競爭市場。從風險看,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化解經濟高杠桿和泡沫化風險、全面化解產能過剩。
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才能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
1)消費需求擺在位,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到個性化消費。意味著傳統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外貿發揮都相對有限,主力軍還是得靠消費。而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的結束,意味著依靠房地產、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的發展進入尾聲,而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使得成就新一代年輕人個性消費成為可能。
2)投資需求擺在第二位,傳統投資仍需托底,創新投融資方式以支持新興投資。展望15年,以信貸為支撐的傳統投資空間依然有限,其中制造業投資仍需去產能,14年地產銷量負增影響來年地產投資增速,因而基建投資仍將是穩增長主要抓手,有望保持在20%左右高增速。未來需創新投融資方式,支撐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興投資。
3)外需放在第三位,低成本優勢發生轉變,需轉向“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戰略。過去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加之低成本優勢不再,因而未來出口保持平穩即可,出口目標增速或繼續下調。 “走出去”成為重要戰略,與建設新絲綢之路相呼應。未來大舉投資亞非拉等地的基礎設施,支持中國相對先進的過剩產能走出去,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為主權財富以及對外債權,實際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選擇之一。
4)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傳統產業從供給不足到供給過剩,未來需優化升級、兼并重組。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5)生產要素:人口數量紅利消失,人力成本趨升,需轉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創新驅動。
6)市場競爭:建立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資源環境約束: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如果中國不擺脫對舊模式的依賴,PM2.5難以降下來,國人還是被“霧霾”籠罩,兒時的藍天白云仍是奢望。
8)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風險總體可控,但將持續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
9)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從全面刺激到通過市場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闡述了“經濟新常態”,而沒有未提及房地產調控,表明政府或將容忍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舍小取大,更著力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弱化行政干預。在完成住房信息聯網、不動產登記等長效機制的基礎工作下,從土地、金融、財稅等方面進行改革,而改革方向便是調控更加市場化。
二、會議提出15年五大任務,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首當其沖,預測GDP增速或小幅下調至7%。
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5大任務,分別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和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五大任務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首當其沖,但這一表述與2013年以前的“加強調控、促進增長”,以及2014年的淡化增長均有所不同,這與今年以來反復提及的“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相一致。
會議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意味著GDP增速或小幅下調。但十八大提出要確保2020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意味著政府不能接受經濟斷崖下跌而只接受緩慢下行,預測GDP目標增速或下調至7%,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保持平衡,增長與改革將協同推進。
三、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的提法則頗具新意。財政赤字率預計大概率將上調,而“適度”則意味著寬松值得期待,但在高杠桿和泡沫化背景下不宜過度樂觀。
雖然會議提出的政策基調“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往年無異。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的提法則頗具新意。
財政政策的核心是赤字率,2011年以來財政赤字率已不斷上升,發改委在今年年初預測2014年財政赤字率將達到2.1%。在經濟緩慢下行的背景下,“有力度”的財政政策或意味著2015年赤字率將進一步調高,財政支出將繼續加碼,而這與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相一致。
貨幣政策強調松緊適度,是“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的重要手段。
今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為2012年以來首次降息,央行稱之為中性貨幣政策,意味著未來基準利率仍有望再度下調,而“適度”則意味著寬松值得期待,但在高杠桿和泡沫化背景下對貨幣放松不宜過度樂觀。
從央行角度而言,降息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企穩經濟,抑制通縮預期。然而降息之后,PMI再創新低,物價繼續萎靡,也就意味著短期實體經濟并未受益。反而是虛擬經濟極度火爆,大量資金涌入股市導致股市持續暴漲。
虛擬經濟的繁榮雖然令人亢奮,但由于股市融資功能基本喪失,股市上漲之后的資金很難回流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繁榮的助推器是融資交易盛行,導致融資利率居高不下,資金成本難以下降。
當前經濟已經進入去杠桿狀態,但金融加杠桿再起。經濟去杠桿需要在低利率環境下完成,但金融加杠桿導致央行降息之后的效果事與愿違,未能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反而使得資本市場極其狂熱,因而未來對金融加杠桿或許也需慎重對待。
四、提及人口老齡化的現實,意味著人口結構變遷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未來經濟增長以及要素分配將更加向勞動力傾斜,而代表資本回報的利率趨于下降。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及人口老齡化。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出現,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經達到74.5%的高點,預計到2020年這一占比將會降至70%以下。而25-44歲青年人口的總數也會在2015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后開始下降。
生產要素的新常態是“經濟增長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這意味著人口結構變遷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未來經濟增長以及要素分配將更加向勞動力傾斜,而代表資本回報的利率趨于下降。
五、首次提及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意味著傳統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或終結。這意味著未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將趨于上升,中國犧牲環境換取GDP的模式將發生逆轉,經濟發展將更注重質量。2015年是《“十二五”節能減排規劃》的收官之年,通過節能減排治理環境污染是勢在必行,而環保也助于約束產能擴張,給投資套上枷鎖,增長減速但質量提高。未來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六、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區域發展仍是重要戰略。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申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從“點”(上海自貿區)到“線”(一路一帶)再到“面”(多國區域間自貿區)的國家戰略初步形成。
七、2015年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預計國企等各項改革將加快,而改革和創新等新增長動力將決定中國經濟未來。
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預計15年在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會加快推出。國企改革也會加快,以增強企業活力、提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過去我們依賴于人口紅利、出口等增長動力支撐,而未來增長動力則來自于改革和創新等。這也就意味著長期來看增長動力和融資結構均非常重要,而必須發展有利于企業融資的直接融資市場,來支撐創新的持續。來源:網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