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寒流時,所有人都將希望放在了“工業4.0”上,似乎那是一件溫暖的小棉襖,能為所有企業抵御冷鋒?梢坏┍娙伺d致勃勃的拿到手里時才發現,理想有多性感,現實就有多骨感……在大多數情況下,“工業4.0”對中國的制造企業而言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用來玩玩概念尚可,想靠它豐衣足食,那就只能去喝西北風了。
拿什么來拯救你,我的“智”造夢
憑什么?為什么德國能玩得轉的東西,到中國就不頂用了?那是當然,德國人天生金發碧眼,你要想也這樣只能去染發戴變色瞳片了。德國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如同基因密碼一般強大且不可復制,這決定了他可以從設備層著手自下而上的改造生產模式,它既要抵御美國在信息化方面的侵蝕,同時也要防范中國的擴張,我們要從自己的特點說起。
這里不得不提一個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的概念——工業4.0,它把制造水平分成了很多個階段,目前我們國家的生產企業處于哪個階段呢?2.0~4.0都有,這就引出了行業的個特點:發展不平衡。這里的不平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區域的不平衡,一個是行業的不平衡。區域的不平衡很好理解,這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而行業的不平衡則體現在:自動化水平高的行業,如汽車行業,他們大多完成了自動化改造,也就是工業3.0階段,已經起步向工業4.0邁進。而有不少行業,如食品、服裝等等行業還沒到達工業3.0甚至還在2.0階段,這不同的制造基礎的需求顯然是不同的。
談完不同,來談談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存在智能化的需求,他們并不因為自動化水平低就放棄智能化的可能,這可能有點后發優勢,就像當年德國和美國比英國、法國更快的接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理念一樣,某些行業和工廠甚至有可能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進行,因為這比自動化改造要,自動化到智能化使得生產方式發生了轉變,而同時進行、一步到位則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們需要考慮的只是人才和資本要跟得上。而且環境和時代逼迫著他們改變,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了,互聯網時代和個性化需求的到來讓制造企業措手不及,這就是我們的機遇。
其實要抓住這個機遇還是有很大的挑戰,客戶對智能化的要求可以概括為:既要大而全又要細而精,怎么說呢?企業生產管理是不分家的,管理和生產都要智能化,如果單單改造了一塊,那長遠來看必定要出問題,這劃分到生產領域也是這樣,你生產流水線已經自動化、智能化的運轉,而倉庫還在人工統計和搬運物料,這生產節拍不匹配是無法避免的,就像拿著酒杯喝茶,不倫不類。易往信息在咨詢和服務的過程中碰到不少這樣的案例,當時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只能看菜吃飯先解決當務之急,但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企業還是會時間補上配套的系統,所以客戶需要的是整體解決方案而非某一個模塊。細而精其實很好理解,說白了他們用軟件去實現個性化生產,其實他們對軟件的需求也是個性化的,畢竟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細分市場的工藝千差萬別,他們需要模塊功能的個性化定制,在大而全的模塊平臺中實現細而精的個性化定制,這對軟件企業的確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里不得不提一個概念,那就是“萬物互聯”,早前的物聯網,包括近大熱的“互聯網+”都與之殊途同歸。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有窮盡,不可能全知全能。你能精通MES,已屬不易;再能搞明白ERP,那真是了不起;你說你還有設備,那簡直不可思議……設備和信息軟件的整合方面,外國企業確實做得較好,他們底蘊深厚,開始涉足MES領域,設備自動化層更是其傳統強項,這與德國設定的軌跡完全契合。而放眼國內企業,易往信息一枝獨秀,能做到“大而全”和“細而精”的完美結合。上到信息決策層的ERP,下到設備自動化層,中間層的MES更是易往信息的傳統強項,由于上、中、下三個層級易往都能獨立完成開發,其獨有的Flexengine平臺覆蓋了制造企業生產管理的全流程,作為一個整體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完全不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那叫一個琴瑟和鳴,但如果你的ERP和MES分別屬于不同廠家,那“同床異夢”在所難免……
既要“大而全”又要“細而精”,這不僅是中國制造企業對智能化解決方案的需求也是拯救“制造夢”的方法,其中蘊含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