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從山溝溝里崛起的民企,如今已然變成了“三五”——全球第五大工程機械企業、五千人規模的工程師隊伍、五次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月24日,在2016浦江創新論壇“智能制造與工業大數據”產業論壇上,三一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賀東東說,如今想來,這一“山鄉巨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8年前他們一個樸素的想法,就是把機器“連”起來。當時,三一并不清楚他們無意中成了中國早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之一,這對于一個重工業廠家來說甚至有點太時髦了。然而,他們為此已付出10個億的投入,你可以判斷這到底值不值。
(海沙爾 攝)
事實是,如果不投資于大數據,智能制造就是扯談。賀東東打比方說,眼下不少智能家電也正在讓各種電器產品接入網絡,而一臺挖掘機產生的數據量大概是一臺空調的百倍甚至千倍。記者了解到,在三一的機械制造世界中,目前共有23萬臺設備實時聯網,時時處處生成5000多種各類參數。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其離散型的柔性生產線共20個制造工位,卻可以完成30個不同型號產品的混裝,人均產值提高24%,支撐100億元產值。
那么,一架大飛機呢?當前階段,國產大飛機C919正處于首飛之前的總裝過程中,截至目前訂單數量已超過500架,而到2020年其總裝制造能力將達每年150架。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信息化中心主任王文捷介紹,大飛機一次飛行產生的數據量達到10個TB的量級,也就是說至少20臺500G大硬盤的電腦才能裝得下。中國商飛公司,不僅要成功研制自主知識產權大飛機,還要成功運營大飛機制造商,從適航試飛到供應鏈管理,分分秒秒、日新月異的大數據堪稱天量。
為此,中國商飛今年新合并成立信息化與管理創新部,并專門下設數據處,用數據驅動創新。記者了解到,比如他們建立起零件號、版次、物料組等為基礎的編碼標準,給大大小小每一種零件都配上“身份檔案”和“電子履歷”,引入11萬種以上的物料主數據。王文捷表示,即使在像馬航MH370這樣的事件中,任何零件都可追溯還原為一架完整的飛機,甚至倒查出某零件的前世今生。目前,C919研制已形成全程管控中心,可實現三維可視化分析。
在這些明星企業看來,用于智能制造的“原材料”其實就是工業大數據,而且智能制造的數據庫不僅對制造有用,對服務也有用。據悉,三一集團的半數業務量已面向海外市場,在遍布全球的“三一制造”中,它們互聯起來就產生了一個“挖掘機參數”,可以顯示當地開工量等工程建設情況,甚至可以預測宏觀經濟、配件需求、設備故障等。據稱,這一參數目前定期報送國務院。
在德國,工業4.0有西門子主導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美國,這一角色則是通用電氣GE扮演的——那么,“中國制造2025”呢?三一正試圖基于8年來的大數據經驗,建立一個“樹根互聯”系統,形成中國版開放式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于制造業內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賀東東表示,“過去人們常說‘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SaaS)’,后來也說‘平臺即服務(PaaS)’,現在其實是‘制造即服務(MaaS)’,制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王文捷也說,數字化車間與數字化服務,是中國商飛正在推進的“數字雙胞胎”大數據戰略之核心。
顯然,智能制造與工業大數據正是“互為因果”的關系,上海也正在實施《上海市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包括三一集團在內,國家及上海已在臨港地區重點推進一批標桿性制造企業,推進智能工廠應用示范。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為此臨港正在先行建設智能制造的“大腦中樞”,依托骨干單位,包括信息化服務和制造商以及重點科研機構,重點打造四大功能性平臺,如上海交大牽頭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設有與德方高校院所新近合作設立的中德智能制造聯合研究中心,又如工業4.0綜合研究院、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等,共同推進工業大數據的跨領域、跨平臺集成應用。(本文來自解放日報)